現代企業財務治理結構論綱

  一、研究背景以及理論基礎
(一)關於20世紀財務研究的反思
1.以資金——價值研究為核心的研究體系一直圍繞“數量化的價值運動”而展開
在我國財務理論研究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貨幣收支活動論,貨幣關係論、資金運動論、收益分配論和本金運動論等幾種觀點。縱觀這些財務理論觀點,可以歸納出幾種不同的財務核心概念即貨幣、資金和本金。從這三個概念來看,資金相對於貨幣、本金相對於資金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從貨幣概念擴展到資金概念,符合我國財務活動的實踐,有利於在企業組織全面的,財務管理;而從資金到本金,則有助於區別財務資金與財政、保險、保障等資金。但無論是貨幣.資金還是本金,這三個概念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物的價值表現”,都是從數量方面說明財務的本質.另外,以預算管理為重點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雖然以預算為其研究核心,但其內容也是對企業資金或貨幣進行管理,只不過改變了其管理方式,是以預算的形式對企業的財務資源進行管理,沒有跳出數量研究的圈子,依然停留在財務指標或數字對企業效益影響的研究上。

2.財務研究的重心在財務活動,忽視了對財務關係的研究
受經濟學研究的影響,財務理論研究也往往注重人與物之間關係的研究而忽略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研究,即重視財務活動而忽視財務關係。在我國財務理論界盛行40年之久的資金運動論認為,企業財務的本質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及其所形成的經濟關係。雖然它把資金運動中形成的各種經濟關係也納入了財務研究中,但從其幾十年來研究重點來看,它還是把研究資金運動放在絕對重要的核心地位,對資金運動過程及其特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對資金運動過程中體現的各種經濟關係所花筆墨甚少,只是提出這種經濟關係具體分為企業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等4個基本方面,至於這些經濟關係之內涵並沒有深入分析。近年來,郭復初教授把財務的本質概括為本金投入與收益分配論,把“本金”作為財務資金的代名詞來代替“資金”,具有較大的合理性,但它仍側重於對財務活動的描述,本金的投入與收益的取得只是財務活動表面的可感知的現象,並未直接看到其背後所反映的經濟關係。因此,目前的各種財務理論過於重視對財務活動的描述,而對真正能體現財務本質的財務關係突出不夠。但我們知道,企業的收益不僅可以通過合理安排財務活動而取得,通過研究財務關係同樣也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忽視對財務關係的研究無疑是目前財務理論研究的一大缺陷。
(二)理論界對財權及其治理結構的研究:一個綜述
1.西方對財權及其治理結構的研究
西方對財權與治理結構的研究突出地表現在資本結構研究中的非數量性研究上。這種研究拋開了對最佳資本結構的具體求證.從其對財權的安排和對治理結構的影響著手,提出了資本結構的激勵理論、信息傳遞理論和控制權理論三個非數量性研究成果。(1)資本結構的激勵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結構會影響經營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他行為選擇,從而影響企業的收入流和市場價值,該理論強調的是融資結構與經營者行為之間的關係。自詹森和麥卡林的開創性論文之後,相當一部分研究的精力都被花在這一類模型中,比如格羅斯曼和哈特。哈里斯和雷維吾,斯達爾茲、戴蒙德、海什里弗和賽克爾。(2)資本結構的信息傳遞理論。一般來說,經營者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比外部投資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只有這些信息被傳遞到市場上去,市場才會對企業的市場價值作出判斷。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不同的資本結構會傳遞有關企業真實價值的不同信號:內部人選擇合適的資本結構,以增強正面的信號,避免負面的信號。羅斯、梅葉斯和梅吉拉夫作了相關方面的論述。(3)資本結構的控制權理論。資本結構不僅決策企業收入流的分配,而且決定企業控制權的分配。當契約不完備時,誰擁有剩餘控制權對企業效率有重要影響。在交易費用和契約不完備的基礎上,阿洪和博爾頓提出一種有關財產控制權的資本結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