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工程師技術人員資格考試講座(三)

質量工程師講座(三)質量診斷

提到質量,直至目前我國仍有許多老總認為,不就是增設質量部門,增加檢驗人員,購買檢驗設備,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應付上級質量管理部門,或者為了應付iso9000族的認證。其實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錯誤認識。
作為一名質量工程師,首先要有敏銳的眼光,能透過極普通的現象,看到它的本質。當看到一份檢驗報告時,不能單單地看其合格與不合格的結論,而是應該從他們提供的檢驗報告中的數據推測其質量管理水平。如抗壓強度是某產品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該產品的國家標準中要求10塊樣本平均值大於10.0mpa,最小值大於7.5mpa,而在某單位提供的檢驗資料中,平均值為10.8mpa,最小值為8.0mpa,由此我們可以估計出該產品的抗壓強度的過程能力指數低於0.75,表明該產品技術管理能力很差,作為質量工程師完全可以拒絕使用該單位的產品,建議該單位對此採取必要的技術措施,提高過程能力指數,以保證產品質量。
作為質量工程師其次要用自己的知識讓企業使用3等的零部件生產出一等的產品,也就是說要用儘可能低的成本,生產出價值儘可能高的產品。日本的質量專家田口博土對質量的定義是:所謂質量,是指產品上市後給社會帶來的總損失最小。由功能本身所產生的損失除外。田口將質量定義為產品上市後所產生的三部分損失之和
質量=功能波動的損失+使用成本+弊害項目的損失
成本=材料費+加工費+管理費+弊害項目的損失
總損失=質量+成本
弊害項目的損失是指產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噪音、粉塵、對環境的破壞等等的污染方面給社會帶來的損失。
要使總損失最小就要求質量和成本的總損失最小,換言之:就是提高質量(減少質量損失),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比如說,我們的企業都有許多質量檢驗資料,這些資料只是企業產品質量檢驗記錄,企業以此為依據對產品的合格與否作出評定。目前我們的許多企業所能做的僅是此而已。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浪費。作為一名合格的質量工程師,我們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這些數據來對生產過程進行診斷,達到對生產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