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輔導:其它致病因素——痰飲

痰飲的概念及性質
痰飲,是由於機體津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痰飲一般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1) 有形之痰飲: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或聞之有聲的痰飲。
(2) 無形之痰飲:指某些因痰飲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狀。由於其臨床雖見痰飲之常見症狀,如頭目眩暈、噁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實質性痰飲,而此類病證如按痰飲進行治療,又能收到同樣的療效,故稱其為無形的痰飲。
此外,痰飲亦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之痰飲,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廣義之痰飲,則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還應包括留滯於體內因水濕凝聚而成之痰飲水邪及無形之痰飲病證在內。
關於痰飲的性質,由於痰、飲、水、濕,同源而異流,都是由於人體津液代謝失調而形成,因此四者皆為陰邪,故痰飲病邪性質屬陰,一般以濃度較大,質地稠粘為痰;而把濃度較小,質地較為清稀者稱為飲,故兩者區別即在於痰稠而飲稀、痰濁而飲清。從寒熱性質來分,前人又有“痰熱而飲寒”的說法,認為“得陽氣煎熬則成痰,得陰氣凝聚則為飲”,但從臨床實際來看,亦有寒痰或熱飲者,故不可一概而論。痰飲具有聚散不定,流動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竄全身各處而發病。

痰飲的形成與病機
 痰飲的形成  痰飲病證形成之後的病機特點
痰飲的形成是由肺、脾、腎等臟腑的氣化功能障礙,或三焦水道失於通調,導致體內津液代謝紊亂而成。
人體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水液依靠脾氣的運化、肺氣的宣降、腎陽的氣化蒸騰,方能氣化為津液以滋養全身,或變為汗、尿,攜帶廢物而排出體外,以維持人體正常的水液代謝平衡。當人體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腎三髒的氣化功能失調時,則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濕不能正常氣化而排出,則會停留積聚於體內而生成痰飲。如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氣化輸布,則可停聚而成痰飲;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職,則水濕不化可聚成痰飲;腎主蒸化水液,若腎陽不足,蒸化無力,水液不得化氣,也可停留而成痰飲;三焦乃水與氣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於通調,則水停氣滯,氣水互結,亦可發為痰飲。由於三焦歷經五臟六腑,概括了表、里、內、外,上、中、下各個部位,故痰飲病邪可以在三焦各個部位停留,內而臟腑,外而筋骨皮肉,無所不至,從而可形成多種痰飲病變。導致痰飲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所傷及七情內傷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氣鬱阻,或化熱化燥,則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體胖陽虛,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濕之品,濕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飲;若情志內傷,肝鬱氣滯,郁而化火,火熱煎灼津液,則亦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濕環境及水中作業,外濕困遏脾陽,運化失職,則又為水飲內生之因。

常見的痰飲病證
臨床所見,痰飲所致的病證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說法。痰飲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飲和無形痰飲等多種病證在內。由於其所在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
(1) 常見的痰證:如痰阻於肺,可見咳喘咯痰;痰迷心竅,可見胸悶心悸,神昏癲狂;痰停於胃,可見噁心嘔吐,痞滿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則可見痰核、陰疽流注;痰阻經絡筋骨,則可見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濁上犯頭目,則發眩暈昏冒;痰氣凝結咽喉,則可致咽中梗阻,如有異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見的飲證:如飲泛肌膚,則成水腫;飲停胸脅,則見胸脅脹痛、咳嗽引痛;飲停胸膈,則常見咳喘倚息、不能平臥;飲在腸間,每致腸鳴瀝瀝有聲、腹滿食少。總之,痰飲病證,隨其病變部位及其寒熱虛實性質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臨床見症,應綜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