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輔導:六淫——燥

(1) 燥的概念:燥為秋季的主氣。由於氣候不斷斂肅,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濡潤,以致出現秋涼、勁急、乾燥的氣候。故凡久晴不雨,氣候乾燥,則易發生燥邪為患。燥病有外燥和內燥之分。
(2) 燥邪概念和致病特點:燥與濕相反,是缺少水分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物體乾燥,則表面常會起皺摺,甚則枯澀、開裂。在自然界,秋季天氣乾燥少雨,常見生物枯萎。故中醫病因學認為,燥邪其性乾涸,其氣斂肅,易傷肺津。燥邪有如下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 燥性乾澀,易傷津液。
② 燥易傷肺。
(3) 外感燥邪傳變及常見病證
燥邪外感多從皮毛或口鼻而入,且易內侵犯肺,因此在發病初期亦有營衛不和之病理變化,如可見惡寒發熱等症。中醫學將外燥證初起分為溫燥與涼燥兩種,初秋氣候較溫熱,所形成之燥病多為溫燥;晚秋氣候較涼爽,所形成之燥病則為涼燥。溫燥、涼燥都具有燥邪的一般特性和致病特點,其區別在於:溫燥傷人,多表現為不惡寒或微惡寒,發熱較明顯,脈數;涼燥傷人,多表現為不發熱或微發熱,惡寒較明顯,而脈不數。燥邪入里,易於化火傷津,易使肺津受損,亦可使肺氣不足,可出現乾咳少痰、或膠痰難咯、 鼻燥、口渴、咽乾等症。嚴重者,燥熱灼傷脈絡,則可出現咳血,或痰中帶血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