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輔導:內生“五邪”病機——津傷化燥

1. 內燥的含義
津傷化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機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從而產生乾燥枯澀的病理狀態。津傷化燥又稱為“內燥”。
2. 內燥的病理變化
內燥的產生,多由於久病耗傷陰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導致陰液虧少,以及某些熱性病之熱邪傷陰,或濕邪化燥等所致。由於體內津液虧少,不能內溉臟腑,外潤腠理孔竅,進而化生內燥,故臨床多見乾燥不潤等病變。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乾”。
一般來說,陰液虧損可產生內燥,而實熱傷津亦可導致燥熱內生。故內燥病變,可發生於各臟腑組織,但以肺、胃及大腸為多見。
此外,腎總司一身之氣化,腎之氣化失常則津液不布而成內燥。腎藏精,腎陰又為五臟陰液之本,故腎陰虛,精虧不足,則亦可化燥,而成陰虛內熱,命火妄動之證,臨床可見骨蒸潮熱、性機能亢進等症。
另外,津血同源,津枯則血少,失潤而化燥,肌膚失於濡養,則可見皮膚乾燥或肌膚甲錯,或落皮屑。筋骨失於濡養,則可致關節屈伸不利,甚則拘急痙攣等症。
內燥病變,臨床多見一系列津液枯涸失潤之病理表現。
另外,內燥病變,陰虛津虧則虛熱內生,甚則可引發命火妄動,故可伴見手足心熱,或骨蒸潮熱、心煩不寐、脈細數等症。
3. 內燥與外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