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聯考大綱》選登及解讀—高中地理

  [考綱有六點變化]

1.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增加了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形成。2.大氣部分將“氣溫水平分布的一般規律”,改為“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寒潮、颱風、暴雨、大氣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禦”改為“寒潮、颱風、暴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禦”。3.海洋部分將“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變化規律”改為“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4.陸地部分將“陸地的組成要素”改為“陸地的組成要素和地殼變動”。5.農業部分將“影響農業發展的條件”改為“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6.中國地理水文部分比較大,將舊大綱上的“長江、黃河、珠江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改為“長江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黃河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組成和水文特徵紅水河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無論是表述方面還是內容方面都有變化。其中紅水河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新增內容。

  [《大綱》考試範圍及內容節選]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圖

1.太陽系概況;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東、西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的劃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時區的劃分;日界線;國際標準時間;台北時間;區時的套用;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黃赤交角;宇宙探測的現狀及意義。2.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係;鋒面、低壓、高壓、鋒面氣鏇等天氣系統的特點。3.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洋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中國鄰近海域,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主要鹽場;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4.主要造岩礦物;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係;地域分異規律;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問題;中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特點;主要地質災害及其防禦。5.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註記;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係;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中國主要工業基地和工業中心的分布、特點和形成條件。2.影響人口增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中國的人口政策;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係;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狀況;環境承載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數量的意義;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3.鄉村、城市的起源及發展;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4.人類活動地域聯繫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線、鐵路樞紐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網路;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路的作用;商業中心的區位因素;商業網點的布局;中國主要商業中心;主要進出口商品;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繫及特點。5.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係;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6.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的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7.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衝突;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8.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防治;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人地關係的演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況。2.世界地理分區。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

  第四部分 中國地理

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2.中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3.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4.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5.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徵。6.中國三大自然區的空間位置和基本特徵。7.地理位置和範圍;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係;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主要城市。8.地理位置和範圍;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係;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主要城市。9.地理位置和範圍;氣候、地形特徵;農、牧業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礦產地;主要城市。10.地理位置和範圍;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城市。11.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的地理位置和範圍;經濟發展的特點;台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12.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山區開發面臨的問題及綜合開發途徑;農業低產區存在的原因及綜合治理;商品農業發展的條件、問題及發展趨勢;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海島、海域開發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環境保護;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城市新區發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