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 是聯考破冰還是升級

  這幾天,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交大自主招生考試在蓉相繼舉行。蓉城迎來自主招生考試熱。
2003年,教育部決定實施自主選拔錄取招生,目的是進一步體現“素質教育”,擴大高校選拔人才的自主權,實施“以統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多元化考試評價”相結合的創新人才選拔機制。
那么,它達到效果了嗎?學生、家長、老師又是如何看待自主招生?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考生:還是看成績壓力更大
“好麻煩喔!”成都七中高三理科實驗班學生薛原稱自己已經通過了北大自主招生的面試,但專業安排還得等到3月底才有結果。“參加自主招生算起來要拖5個月,期間心裡老是七上八下的。還在準備材料時,家裡所有親戚就都知道我要上北大考試,甚至有傳言說我已經上了北大。我心理壓力就大了……”、“說什麼自主招生要看素質,其實還是看成績。為啥學校推薦的都是成績排前面的學生呢?自主招生不是被稱做‘小聯考’嗎?大家都曉得。”
“還是升了級的聯考呢。”她的同學梁迪舉復旦為例,“它來個十科綜合考。不是說自主招生考試可以給偏才、怪才開綠燈嗎?那大綜合是不是對他們亮紅燈了?”
家長:多個保險以防萬一
根據教育部規定,通過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仍須參加聯考,並必須過重點分數線。但大多數學校給予的20分的優惠,卻讓家長難以放下。“萬一發揮失常,至少可以加分錄取。”去年的一位高三考生家長坦言,讓孩子參加自主選拔錄取考試是給聯考加個保險栓。
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大多學生心頭是有數的,自己參加自主招生的勝算大不大。如果機會渺茫,還不如把準備材料的時間用在複習上面。”家長可不這么想。“很多家長就是看到自主招生有面試這一關,覺得自己孩子成績雖然馬馬虎虎,可綜合素質感覺還挺強,萬一面試的時候還真把我孩子給看上了呢?”
老師:自主招生是把雙刃劍
在接受採訪的4位老師當中,有3人聽到“自主招生”都皺起了眉頭,原因是:自主招生太耽誤學生學習。
成都七中的一位班主任倪紅(化名)去年高三實驗班有30多人參加了自主招生暨保送生考試。“學生一天到晚忙著看這個學校的網站、查那個學校的簡章,找這個那個簽字;過不了好久,又請假出去參加考試了,考完了又忙著查專業;最後結果出來,沒上又被打擊了,變得消沉……”有段時間,倪紅甚至禁止學生在教室里談論關於自主招生的事。
倪紅班上的一名學生獲得了清華的自主招生資格。後來,這個學生在聯考中失利,加分之後仍與清華失之交臂。“她後來自己說,聯考失誤確實和自主招生考試有關係。思想上放鬆了,沒有適當的壓力。”
老師們並不否認這20分的重要意義,“這就好比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上好大學,用不好……”
另一個問題是,自主招生“多元化考試評價”的創新人才選拔機制是否真正收到了效果?
在倪紅的班上,最後收到清華、北大通知書的共有19人。其中,通過清華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本身聯考分數都遠遠超過錄取線,所謂的加分沒有意義。用高三理科實驗班班主任張錦的話說,自主招生不是像家長和學生想的那種“不看成績看素質”的理想狀態。經過兩輪選拔,參加面試的學生已經是精挑細選的尖子生。“他們的實力也足以硬打硬地考上這所高校。”
高校:不聯考才算自主招生
同濟大學四川招生組負責老師徐紀平認為一些老師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他告訴記者,自主招生實行4年以來,並沒有達到社會所期望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結果。“我們是希望那些成績優秀的、表現突出,又對我們學校感興趣的學生報考。中等成績的考生我建議他們還是專注在聯考上。至於偏才、怪才,可能是各個學校的招生理念不一樣吧。我們學校強調的就是全面發展。”
浙江大學四川招生組負責人楊老師更直接地告訴記者,所謂自主招生就是為那些平時一貫成績優秀的考生上個保險。
徐紀平對自主招生的發展前景還是保持了一定的樂觀。他說,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已經在上海試點進行了自主招生的改革--通過學校面試的學生不用再參加聯考就直接錄取。“這才有點自主招生的味道,所謂的偏才和怪才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可能進入這些名校。不然,即使我給他20分的機會,聯考那個硬關也過不了。”本報記者 王冕
面試天馬行空 考生有些“發怵”
(記者 郭晶晶)300餘名考生昨日參加了西南交通大學自主招生考試複試,雖然獲取參加複試資格的考生不算多,但考生間的競爭還是顯得有些激烈。參加完昨日考試的考生們將於3月上旬得到是否通過考試的通知。
昨日上午,考生走進了筆試考場。文科考語文、英語;理科考數學、英語。考完後,走出考場的一些考生還頗有信心地表示:“還不算難,離規定的時間還有半個小時就全部做完了。”只針對文科考生的語文試題總共只有兩大題,除開“做人與成才”的話題作文外,其餘試題均圍繞著梁啓超的演講《為學與做人》展開。
西南交通大學招生負責老師告訴記者,因為通過了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也一樣要參加聯考,所以筆試只是一個檢測考生基本能力的手段,要想體現學生的創新與特點,主要還是要通過面試體現。“所以筆試不算太難”。
參加昨日考試的學生們還填寫了心理調查表。負責學生心理素質測試的寧維衛教授表示,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問卷填寫,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還能體現學生的創新潛能,這樣能更利於學校選拔人才。
下午的面試讓考生有些“忐忑不安”。“如果你是教育部長,你上任要解決的兩件事是什麼?”、“你如何看待現在的英語教育?”、“你從高一的年級排名100多名下降到現在的300多名,你有信心通過這次考試嗎?”……考官的提問不僅天馬行空,而且還很尖銳。
一位來自湖北的考生走出考場後似乎還有些“發怵”,她說:“問的問題完全沒有邏輯,都是想到什麼問什麼,到最後,我緊張得連最後幾個用英語提問的問題都沒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