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考教育制度反思

《中國新聞周刊》三名記者分別對貧困的四川邛崍山區、富裕的浙江溫州玉壺鎮和大城市北京、上海展開調查,我們會看到,在鄉村和中小城鎮,人們會很現實地考量在教育上的投入產出,一旦有其他可能,就不再把上大學當成惟一的進身之階。

而在大城市,人們對教育的崇拜,仍然是一種迷狂。它背後顯示出的,是中國上千年來,教育成為獲得特權的門檻的歷史沿習。然而,在今天,這種慣例已經顯示出維持不下去的跡象。

內文導讀:四川山區,上大學無用論抬頭

“我曾經對兒子說,別念書了,可是他一聽就哭了。他本來是個愛說愛笑的孩子,可是自從上了高中,跟誰也不愛說話了。”

“當年是不上大學一輩子受窮,現在是上了大學馬上就受窮”

浙江,富裕小鎮放棄教育調查

玉壺鎮是浙江溫州著名的僑鄉,大部分玉壺鎮的孩子都會在高中畢業前出國。玉壺中學國中有5個班,高三隻剩下3個班,高三2班是惟一的文科班,高一時四十幾個人,現在還剩18個人。

京滬,家長不計血本投入

上海閘北八中屬於閘北區重。而這個成績是無法與上海市的實驗性示範中學——控江中學相比的,在那裡,“第一批本科”的升學率是80%以上,在上海市排名前十。但控江中學與有“四大名校”之稱的復旦二中、上海師範附中、華東師大附中、交大附中相比又相形見絀了,它們的“一本”升學率都是90%以上。“這幾個學校拼的是名牌大學升學率。”上海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說。而在北京,幾所最著名的市級重點中學之間,拼的已經是“北清率”(即考上北大和清華的比例)。

評論 秋風:中國科舉式教育之終結

聯考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的現代翻版。正是在這個時期,社會開始發生巨大變化,“讀書無用論”幾度浮現。大學畢業生的收入趕不上三流足球運動員的收入,教授的收入趕不上二流影視明星的收入。丁俊暉、王軍霞更是對書本知識迷信直接發起了挑戰。大學擴招後果的初步顯現,人們逐漸意識到,花了很多錢培養孩子上大學,但國家卻不再提供地位高尚、收入豐厚、分享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