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魅力排行榜:最爭氣的中山大學

  80年代有內地考生心儀中大,卻遭到了父母的拒絕:“廣州這地方生活費用太高......”90年代家長們拚命把孩子往中大送,因為就算是在內地某所大學就讀,四年後最終也還是會削減腦袋往珠三角跑,“還不如提前進入陣地”。

廣州這座人氣極旺的城市提升了中山大學在全國考生心目中的位置。

的確,許多的聯考奇才是舍全國排名前三位的學府而取這個華南第一學府的,翻開中大的光榮歷史,孫中山、魯迅、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江紹原、汪敬熙、馮文潛、毛準、馬衡、丁山、羅常培、吳梅、俞平伯、趙元任、楊振聲、商承柞、史祿國等等等,這些讓人除了想起偉大光輝知識學術淵博之外再想不到別的詞的一大長串名字觸目可見之外,最值得中大人驕傲的恐怕還是中大的校名——迄今為止孫中山仍然是兩岸三地人民尊敬懷念的第一人。

  在一次有關教育理念與課程設定的研討會上,陳平原談到大學教育的微妙之處,在於如何“為中才制定規則,為天才預留空間”。為了說明問題。“我以老清華和老北大為例證,分析各自的利弊得失。當時,有一句話,險些脫口而出:那便是作為對照物的中大之特色。在我看來,身處南國的中山大學,注重規則,但不若清華管理嚴格;預留空間,但不若北大推崇自由”——而介乎“嚴格”與“自由”(或“不嚴格”與“不自由”)之間恰恰成就了中大特有的魅力。

雖說從喧鬧嘈雜的新港西路正門進入植物園一樣的中大頓時令人有了一種學府聖地的清靜、脫俗之感,而中大留在人們記憶和印象中的也真的是一處常年青蔥之地。大草坪上一直佇立的中山先生的雕像,時常隱約傳來鐘聲,北門連著珠江的小碼頭,常年散發著各種香味的、繁茂得常常令人感到困惑的花草樹木。

因為在廣州,跟中大聯繫在一起就不僅僅是綠色。一位現供職於廣州某報社的中大畢業生曾頗為自豪地說過:“我在大二的時候就不用爹媽的錢了,因為來錢的路子太多了。我在內地大學的朋友來廣州玩,我天天請他們吃海鮮都不會手軟。”中大師生在廣州的“炒更”大軍中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從報社、出版社、電視台之類的文化單位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能見到不少中大人的身影,呼機別著、手機攢著,整天校里校外地忙忙碌碌,混得好的,兼職弄個經理噹噹都不希奇,最不濟抱著滿紙箱的打口碟、洗髮水滿宿舍兜售,也不覺得丟面子。說起來,也是了解社會、培養能力,更何況還能賺點小錢,然後,老鼠街上弄些“名牌”武裝自己,小酒館裡喝點乾啤放鬆自己,轉眼之間就長大自立了。

這種做法學校當然不提倡,更何況,為解決一些困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壓力,學校也創造了許多勤工儉學的機會,但學生們大都覺得不過隱,到廣州的大碼頭上去混才刺激,才有派。不過話說回來,中大學生們仍然是廣州高校中綜合素質最棒的,賺錢不忘讀書是他們愛提的口號。要不,為什麼在廣州只有中大旁邊的書店生意最好,而在其它地方,則是開一家關一家?

毫無疑問,廣州這座城市的商業氣氛對中大的影響是確實存在的,僅就做學問而言,一位從湖北調過來的教授就說過:“要在中大幹出一番學術成就,必須有極高的定性和犧牲精神,否則,你就打定主意去賺錢。”中大旁邊是廣州美術學院,中國高校中最有錢的一些人就住在那裡,有車有房著實也讓中大人頗為羨慕,但中大畢竟是一所有著深厚人文傳統的老校了。有文化、有傳統,就得要有些架子,所以守著珠三角這個好地頭,卻又方寸不亂、若即若離,保持著自身的純正品格,寬容、開放,但不一味從俗,或許正是因為中大的存在(當然不僅僅是中大),才使廣州的那么多高校看上去不至於變成珠三角暴發戶的鍍金課堂。

與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特殊關係是中大的一大資源,而珠三角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更為中大提供了一個性的發展空間。別的不說,單是看看遍布校園的那些校友及各界名人捐建的堂館的名字——英東體育中心、梁m琚堂、善衡堂、增憲梓堂、永芳堂、冼為堅堂、馬文輝堂、方潤華堂......便可以感到中大這份資源是何等強大,至於原嶺南大學校友籌款資助的嶺南學院等更是別的學校學不來的高招。一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學生就立下誓言:“畢業十年後我一定要回母校,不是來懷舊,而應該是為自己捐給母校的大樓剪彩。”瞧瞧,夠牛的吧!去年,中大與珠海簽定協定,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此舉不僅為中大辦學拓展了新的空間,而且更令人想入非非的是,中大的新生們不久就將在珠海這座風光優美的城市度過他們難忘的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