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閱讀理解模擬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讀後完成22~25題。(1992年全國聯考試題)
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種叫中微子。它那穿山過海,敢於與光速較量的神奇本領和不費吹灰之力穿過地球的拿手好戲,極大地觸發了科學家們套用研究的靈感。於是,中微子通信的構想脫穎而出了。這是一種採用中微子束來代替電磁波傳遞信息的無線通信方式。它可以衝破電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這兩大禁區,實現全球無線通信;它保密性好,傳遞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擾,對人體無害。這些優點是其他通信方式無法比擬的。
中微子通信過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發射和接受裝置。通信時,發射端首先用高能質子加速器,將質子加速到幾千億電子伏特的能量,然後去轟擊一塊金屬靶子。此時,靶子的背面就會產生許多“短命”的介子,這些介子一邊運動,一邊發生衰變,從而變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讓它們共同穿過鋼板,這時μ子被鋼板阻擋並衰變了,剩下的就是純淨的中微子束。然後,再用信號對它進行調製,接著通過磁場控制載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傳向目標。
接收端是一個貯有近億噸水的大水箱,箱內的光探測器星羅棋布。當發射來的中微子束在水中傳過時,就會與原子核中的中子發生核反應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進,受到核的減速作用放出光子,這些光子進而被水中的光探測器接收,即可把原來中微子束所攜帶的信息調解出來,從而達到通信的目的。
22.從原文意思來看,下列對中微子通信和電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它們的通信過程、傳遞路線核裝置是基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強,金屬板對它也不會產生阻礙。
c.中微子能衝破水下和地下兩大禁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套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電磁波通信都是用光傳輸信息的。
23.示意圖中傳輸路線上用號碼標出了十個位置。據文意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中微子無線通信過程中,⑧應是傳導距離最長的一段。
b.從⑥開始,“身懷絕技”的中微子便開始出現了。
c.通過①②兩處的,是達到幾千億伏特能量的質子。
d.在③處產生的介子,到④或⑤時變成了μ子;到⑨和⑩處,μ子又重新傳遞信息。
24.在大水箱內,接替中微子束傳輸信息的依次是(2分)
a.μ子—光子—中微子
b.中子—μ子—光子
c.μ子—光子
d.原子核—中子—μ子—光子
25、a.調解器是用來還原信息的裝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終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術。
c.經過磁場之後的中微子才成為束狀並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性,是一種採用高薪技術的無線通信方式。
答案:22.b(2分)23.a(3分)24.c(2分)25.c(3分)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題。(1995年全國聯考試題)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沒有外星人?兩位美國學者撰文說,他們花了5年時 間,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個可能是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
這兩位學者是利用直徑為26米的射電望遠鏡,來尋找由浩瀚宇宙深處發出的未知訊號的。他們以波長21厘米和10.5厘米的電波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分別進行了三次和兩次調查。許多從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學家認為,波長為21厘米的電波在宇宙空間中極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體發出訊號,就很有可能會使用這個波長。
在探測時,他們試圖尋找從極狹窄區域中釋放出的強大電波。每次探測的時 間約需200—400天,所以獲得的觀察資料十分龐大。經過篩選,才獲得了這37個訊號,其中有5個訊號特彆強烈。這些訊號大多數是沿著銀河系分布的,在銀河系內有著大量的恆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還未發現具有已接收訊號特徵的電波源,且在這些電波的方向上,也沒有特異的星體存在。這37個訊號果真是由外星人發出的嗎?
科學家認為,如果在這37個訊號當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訊息,那么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發出的最強或最近的訊號。
20.文中的“三次和兩次”是指(2分)
a.向宇宙中的37個訊號分階段進行調查的次數
b.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進行分片調查的次數
c.使用兩種不同波長的電波分別進行調查的次數
d.按照時 間(天數)的長短分別進行調查的次數
21.“未發現具有已接收訊號特徵的電波源”這句話的意思是(3分)
a.不知道已經接收到的訊號有沒有電波源
b.已經接收到訊號但不能確定其電波源
c.不能確定電波發出的源頭已經接收到了訊號
d.已接收到訊號但沒有發現電波源的特徵
22.兩位學者說,37個訊號“可能來自地球外文明”,他們的依據是(3分)
①訊號的波長是宇宙空間極為普通的
②大多數電波訊號沿著銀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尋的時 間約為200—400天
④在龐大的觀察資料中這些訊號十分強大
⑤捕捉到的訊號是離地球最近的
a.①③b.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23.下列語句不適合作本文標題的一項是(2分)
a.探索宇宙深處的未知訊號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裡
c.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d.是外星人發出的電波嗎
答案:20.(2分)c 21.(3分)b 22.(3分)d 23.(2分)c

七、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6題。(1998年全國聯考試題)
轉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區別只是多了能使它產生額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了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產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來自任何生命體:細菌、病毒、昆蟲等。轉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種植有1000萬公頃左右,種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紅柿等。在實驗室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穀等品種。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之外,還在於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藥”,一種像任何一種農藥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後,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對於這種技術,儘管還有些問題需要繼續研究,但這確是人類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場空前的革命。
23、根據文意,對“轉基因作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因環境影響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夠產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
c、一種利用移植其他生命體基因而形成的新的雜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體基因從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24、對文中畫線處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
b、美國的那種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種是無法對付害蟲的。
c、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殺死的害蟲出現。
d、那種能抗蟲害的作物,在抗蟲害的同時,又保護了一些害蟲。
25、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轉基因技術研究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c、更難對付的害蟲的加快出現將是轉基因作物給環境帶來的最大危險。
d、增產並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
26、對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3分) ()
a、生物學家知道怎樣通過轉基因技術使作物產生抗除莠劑等特性不過十多年時 間。
b、轉基因作物可能給環境帶來危險是轉基因技術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雜交之後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
d、轉基因是一種新的生物工程技術,它給作物栽培帶來從未有過的根本改革。
答案:23d 24 c 25 b 26 c


九、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題。(2000年北京春季聯考試題)
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以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譯音為“克隆”。現在,“克隆”的含義已不僅指無性繁殖,也包括“無性繁殖系”。凡是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一群個體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細胞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的性細胞,並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後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後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一群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
克隆羊“多利”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的威爾莫特等人先給“蘇格蘭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後,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將它注入“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後,用相同頻率的電脈衝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裡。經過一段時 間後,這隻“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產下了小綿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而是“換核卵”一步步發展的結果。
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各國引起了震驚,原因在於卵細胞中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17.下列對“克隆”的含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動植物通過無性繁殖而擴大繁衍後代
   b.來自同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個體
c.用人工的方法將生物胚胎融合而產生的後代
d.動植物“無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系”的總稱。
18.下列對第三自然段有關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多利”是科學家利用兩隻羊的不同細胞核而“組裝”成的克隆羊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護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綿羊,因而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克隆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過程與受精卵形成胚胎的過程是相同的
d.“多利”是科學家利用試管受孕技術創造出來的小綿羊,因此被稱為克隆羊
19.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動物體中的各種細胞在功能上實際是沒有分別的
b.動物體中的某些細胞具有受精卵細胞的發育功能
c.動物體中特定的某些細胞與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d.動物體細胞在執行特殊功能時與受精卵細胞具有同樣的潛在能力
20.下列對文意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正常情況下,動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來繁衍後代的,克隆是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對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結果。
b.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區別在於,有性繁殖是受精細胞經過分裂而長成胚胎,無性繁殖是通過細胞核的分裂而長成胚胎。
c.“多利”是科學家用它父母的體細胞通過外科手術的方法“組裝”出的克隆體,因此克隆羊“多利”沒有親生父母。
d.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各國引起了震驚,原因在於這種技術表明利用動物的體細胞也能發展成完整的生命個體。
答案:17.c 18.c 19.b 20.d

十、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2000年全國聯考試題)
幾個月前,來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員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緩慢速度通過一堆冰冷的鈉原子的過程。但是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是非常困難的,要使以慢光為基礎的套用能夠變為現實,需要採用簡單一些的方法。
德克薩斯州農業機械大學的韋爾奇博士意識到,在冰冷的鈉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熱的銣原子中也同樣適用。用熱的銣原子做實驗要簡單得多,它包括把一個裝有固體銣金屬的特殊透明容器(稱為 “小室”)加熱到大約100攝氏度,然後把兩束經過細微調節、波長略微不同的雷射射入小室。
即使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會略微降低,因為光會與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影響是微弱的,並且任何加強這種影響的試圖都會導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於被吸收。韋爾奇博士通過小室做到了這一點。這種方法把銣原子置於一種非常微妙的鼻子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銣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時,兩束光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另外一束波長很長的光,這束光的傳播速度比原先兩束光的速度要快得多。
降低光速能獲得諸如非線性等其他一些效應。在大多數情況下,光的行為是線性的:把如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強度增加一倍,穿過玻璃的光的強度也會增加一倍。但是,非線性意味入射光的微小變化會導致透射光的巨大改變。正是這種性質使光學開關的設計者們興奮不已。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工程師阿塔奇認為,人們在通過光纜傳送光脈衝時,常常需要把某個用來與其他信號作對比的信號延遲一段時 間。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個脈衝沿著為此目的而專門建造的很多光纖傳送出去,而採用一個大小為1升、裝滿高溫銣氣的小室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並且更加有效。
韋爾奇小組的成員卡什說,裝滿銣氣的小室在改變雷射束以產生難以獲得的波長方面極其有效。他們已在考慮運用這個原理製造一個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由於紫外線波長短,因此可以用來讀取刻錄在光碟等媒介上的形狀更小、排列更緊密的數據。
這篇科技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當代科學家使光速降低的基本方法,以及降低光速的用途。全文語言精練,沒有過多的使考生難以理解的科技術語和理論闡述,內容也相對集中,且頗具趣味,適合考生的閱讀水平和解題要求。
這篇短文共有4道試題,重點考查“對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理解”、“辨別和篩選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合理推斷的能力”三項內容。下面逐題加以說明。
17.文中畫線處“影響”一詞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對於所通過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兩束經過細微調節的雷射的干擾
d小室中熱的銣原子減慢光速的效果
[答案] a
[分析]本題a項是正確項。文中畫線處“影響”一詞共出現兩次,這兩個“影響”的含義應該是相同的。由於原文“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來說的,因此這裡“影響”一詞應該是指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同時,因為本文一開始就說科學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畫線處“加強這種影響”應該是指加強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不應該指加強光對於所通過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據同樣的理由,可知b項是錯誤項。此外c項和d項也是錯誤項,這兩項中所涉及的內容都離畫線較遠,不可能是 “影響”一詞的意思。
18.下列不屬於韋爾奇所做實驗的內容的一項是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於被吸收
b使銣原子處於不會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狀態中
c使波長略微不同的兩束光互相作用而產生慢光
d製造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來讀取光碟上的數據
[答案]d
[分析]本題要求選出不屬於韋爾奇博士所做實驗的內容的一項,應該選d。a、b、c三項都屬於韋爾奇已經做過的實驗的內容。a項“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於被吸收”,可稱為韋爾奇實驗的出發點或原則,b項“使銣原子處於不會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狀態中”和c項“使波長略微不同的兩來光互相作用產生慢光”也是韋爾奇實驗中兩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內容,這些都可以在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清楚地看出來。而d項“製造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來讀取光碟上的數據”,則是韋爾奇小組正在考慮進行的工作,是韋爾奇“將做”實驗的內容,而不是他“所做”實驗的內容。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溫度接近於絕對零度的鈉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為17米/秒
b.在高溫中的銣原子處在一種非常微妙的量子狀態中
c.利用熱的銣原子傳送光脈衝可以比利用光纜更加有效
d.緩慢通過高溫銣氣的入射光具有非線性效應
[答案] c
[分析]本題要求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應該選c。因為原文倒數第2自然段只說,利用熱的銣原子傳送“某個用來與其他信號作對比的”、需要“延遲一段時 間”傳送的光脈衝信號,要比利用光纜有效得多,而沒有說利用熱的鈉原子傳送所有的光脈衝信號,都比利用光纜有效。c項犯了邏輯學上的不周延的毛病。而a、b、d三項都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第1自然段首先說科學家使光以17米/秒的速度通過一堆冰冷的銣原子,接著馬上說“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是非常困難的……”,顯然科學家確實是把鈉原子冷卻到了接近於絕對零度,才實現17米/秒的光速的。原文第二自然段說把伽金屬裝在小室中,並加熱到大約100度,第三自然段又說韋爾奇通過小室把銣原子置於非常微妙的量子狀態中,顯然這時銣原子確實是在100度的高溫之中。原文第4自然段說降低光速能夠獲得非線性效應,那么“緩慢通過高溫銣氣的入射光”正是一種慢光,它當然具有非線性效應。
20.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利用鈉原子降低光速的代價要小於利用銣氣
b.光通過高溫銣氣時,其傳播的速度也會降低
c.紫外線的波長短,所以傳播的速度比較慢
d.目前以慢光為基礎的套用已經成為現實
[答案]b

[分析]本題要求選出“推斷正確的”一項,應該選c因為原文第三自然段說:“即使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會略微降低,因為光會與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言下之意就是當光通過高溫銣氣時,光當然要跟銣原子相互作用,光的傳播速度當然也會降低。a、c、d項都是錯誤項。原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科學家利用冰冷的鈉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鈉原子)冷卻到接近於絕對零度是非常困難的。原文第二自然段則說,用熱的銣原子來降低光速則要簡單得多。由此可見,利用鈉原子降低光速的代價應該要大於利用銣氣,a項是錯誤項。原文第三自然段最後一句說,由兩束光相互作用而產生第三束波長很長的光,這第三束光的速度要比原先兩束光慢得多。由此可見,波長長的光,傳播速度較慢,波長短的光,傳播速度較快,紫外線的波長短,其傳播的速度應該是比較快才對,c項是錯誤項。原文第四自然段說慢光的非線性效應使光學開關的設計者們“興奮不已”;第五自然段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工程師阿塔奇“認為”裝滿銣氣的小室能夠傳送光脈衝信號;原文最後一段說韋爾奇小組“已在考慮”製造一個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以上三點都說明,以慢光為基礎的實際套用目前尚處在構想階段,還沒有人真正付諸實施。由此可見,d項也是錯誤項。
十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2001年春季北京聯考試題)
一些環境保護論者以法國雷諾汽車公司開發的一種叫特溫戈的小型車為例,證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車的大體積和大功率並大大降低其產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車工業將會取得怎樣的成就。
綠色和平組織已經構想出一種環保型樣車smile(“體積小、智慧型化、重量輕、效率高”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該組織希望這一概念能流行起來。這種汽車主要靠高於正常壓力的增壓器增加汽缸的動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專家說,這是使小型發動機充分發揮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辦法。
用於smile的雙缸發動機是由瑞士溫科ag公司為雷諾特溫戈這樣的小型汽車設計的。但是環境保護論者認為,使用四缸發動機也是可能的,這樣就可以保證所有型號的smlle車油耗減半。有些人認為,像溫科ac公司研製的發動機可能經受不住汽車每天行駛的磨損。針對這種觀點,smile設計者說,這種發動機不會比任何一種傳統發動機磨損更快,它有一個先進的冷卻系統,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類似的傳統汽車的活塞速度還要低。不管怎樣,目前大多數汽車早在發動機用壞之前就已經報廢了。
對持溫戈的改進並不局限於發動機。對車身及底盤的改造在風洞試驗中使空氣動力特徵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設計的特殊輕型齒輪輞和輪胎使汽車行駛的滾動阻力提高了35%。由於採用了體積更小的發動機,重量更輕的散熱器、蓄電池和排氣系統,並且改變了座位、懸架、剎車和油箱的構造,持溫戈減輕的重量超過了195公斤。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在不影響汽車的安全性能的情況下,使用纖維複合材料對特溫戈這樣的車進行全面改造,車的重量還能減少80公斤。儘管玻璃鋼和碳素纖維強化塑膠零件被用於更具流線型的車身,smile設計者說,它們的製造方法即使用鋼材,汽車的總重量也不會增加。
該車設計者說,降低燃料消耗對車的駕駛和性能沒有負面影響。發動機的最高速度、靈活性和加速能力與原來的特溫戈相比毫不遜色,或者還要出色。他們說,用於研製smile的技術用於其他品牌的汽車也同樣容易。

17.文中畫線處的“概念”一詞指的是
a.不追求汽車的大體積和大功率,並降低燃料消耗
b.體積小、智慧型化、重量輕、效率高
c.小型車特溫戈和smile
d.使小型發動機充分發揮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18.從本文看,下列反映sm11正發動機的特點的一組是
①使用了高於正常壓力的增壓器 ②油耗低,功率大
③具有先進的冷卻系統 ④體積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以下理解不符合本義內容的一項是
a.溫科ag公司專為特溫戈設計的發動機也用於smile
b.法國雷諾公司使特溫戈減輕的重量超過了195公斤
c.smile的車身使用了玻璃鋼和碳素纖維強化塑膠零件
d.降低燃料消耗對各種汽車的駕駛和性能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20.根據本義的內容,以下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特溫戈雖然出色,但還不是一種環保型小汽車
b.原來的特溫戈車的發動機存在一些問題
c.降低汽車燃料消耗的惟一辦法是使用混合燃料
d.目前大多數汽車發動機的問題不在於使用壽命
答案:17.b 18.c 19.c 20.d
十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2001年全國聯考試題)
銅奔馬正名
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據云當時被 定名為“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據典,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最後可能因為眾說紛紜,無奈之下取名為“銅奔馬”。“銅奔馬”一名雖然簡明扼要,但有馬無燕,未愜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更考定此物應名“飛廉銅馬”。其根據有二:一是《後漢書.•董卓傳》中有“飛廉銅馬之屬” 的記載,二是“《三才圖會》里的飛廉圖,便是一隻飛鳥”。愚意此說更屬不妥。
首先,《三才圖會》一書乃明朝嘉靖、萬曆間人所作,且《四庫提要》認為其中採摭浩博,然間有冗雜虛構之病。其次,關於“飛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後啟使飛廉折金于山川。”《史記•秦本紀》云:“飛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以上兩書顯然認為飛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訓》高誘註:“飛廉,獸名,長毛有翼 。”《楚辭•離騷》王逸註:“飛廉,風伯也。”洪興祖補註:“飛廉,神禽也,能致風氣。”可見飛廉到底是人是神,是獸是禽,古人也無定論。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常有人騎神獸、駕神龍升天的景象,亦有騎馬的形象,但神獸歸神獸,馬歸馬,在這些圖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銅馬是一件寫實的作品,馬足下的飛烏亦然,所以很難將其與神話中的飛廉相提並論。至於《後漢書•董卓傳》所說,當是飛廉歸飛廉,銅馬歸銅馬,非指一物,故文後有“之屬”一詞。
然而,武威銅馬足下確有一鳥,其象徵之意為人所關注。一提到馬,人們很快想到奔騰如飛,而飛燕的速度同樣也是無庸置疑的。歷朝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南朝沈約詩有“紫燕光陸離”句,註:“紫燕,良馬也。”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李善注謝靈運詩云:“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飛燕騮。”在古代,武威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這種造型讓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銅馬應直截了當取名為“紫燕騮”或“飛燕騮”,此名恰合古意,最為雅致貼切。
17、以下不屬於作者為銅奔馬正名的原因的一項是
a作為中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其名稱一直眾說紛紜。
b “馬踏飛燕”“馬超龍雀”二名跟銅奔馬造型相合,但未被採用。
c “銅奔馬”一名中雖然有奔馬,但是沒有飛燕,不能令人滿意。
d “飛廉銅馬”一名,比起“銅奔馬”、“馬踏飛燕”等更遜一籌。
18、以下不屬於作者否定“飛廉銅馬”一名時所用證據的一項是
a 《三才圖會》一書撰作時代太晚,且有冗雜虛構之病。
b飛廉是人還是神,是獸還是禽,古人的說法並不一致。
c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就有人騎神獸、神龍的景象。
d 《後漢書•董卓傳》“飛廉銅馬之屬”中,飛廉和銅馬應是兩物。
19、對原文最後一段有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從古到今的詩文中,用許多用燕子比喻良馬奔騰如飛的例子。
b “二句中赤免指良馬”的“二句”指“紫燕光陸離”、“紫燕躍武”二句。
c銅奔馬足下有一鳥,文中透露出這種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馬速度快于飛燕。
d作者認為,“紫燕騮”、“飛燕騮”的名稱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銅奔馬的造型。
20、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四庫提要》雖然比《三才圖會》晚出,卻是一部權威性的著作。
b高誘、王逸、洪興祖三人都是我國古代學問淵博的注釋家。
c在漢代畫像石中,凡是有人騎馬形象的圖案,就不屬於神話故事。
d在體會古人創意這一點上,“飛廉銅馬”和“紫燕騮”兩個命名是相似的。
答案:17 b 18 c 19 d 20 c
十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20題(2002年春季北京聯考試題)
美國時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類文明史圖鑑》一書顯示,史學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觀者。就拿鴉片戰爭來說,作者談到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難以展開時寫道:“在馬戛爾尼擴大英國與中國貿易行動失敗的情況下,該公司只好自己想辦法來維持貿易平衡,但東印度公司用什麼商品來打開中國市場呢?答案就是鴉片。”
看來其中的因果關係是很明顯的:因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減低稅率、設立租界等)未獲應允,東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於鴉片。
其實,即使清政府當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鴉片貿易仍無法避免。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方的要求悉數滿足,鴉片交易還是不能禁絕,這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例證。而且,《人類文明史圖鑑》一書並不諱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頒布了禁菸詔令,嘉慶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菸,但在“十八世紀末”,每年仍有大約一千二百箱的鴉片運銷中國,其中大部分來自孟加拉,東印度公司壟斷了那裡的鴉片生產。
“十八世紀末”這一表述方式比較模糊。實際上,在馬戛爾尼出使中國(1793年)之前,鴉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初,東印度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擔任英屬印度總督之後就採取了以鄰為壑的政策:如果聽任印度農民吸食當地盛產的鴉片,財政上當然不無小補,但東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終將受到損害,即失去健壯的勞動力;在他的堅持下,東印度公司壟斷的鴉片銷往中國,於是偷運“福壽膏”逐漸成為英屬印度的支柱產業。儘管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彈劾,但他的鴉片走私政策卻留給東印度公司滾滾不斷的財源,直到二十世紀仍有英國史學家對黑斯廷斯當年的“遠見”大加讚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到了十九世紀初,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是靠中國的銀兩來維持的。
伯克在彈劾黑斯廷斯時稱東印度公司是“有史以來最墮落的公共機構”,其成員系“人類的垃圾、渣滓”。當時鴉片問題尚未浮現在公眾的視野之內,伯克即使有所聽聞大概也不會就此問罪。至於馬戛爾尼,使華前曾任東印度公司的要職,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鴉片貿易一直在進行嗎?
17、下面不屬於《人類文明史圖鑑》一書觀點的一項是(b)
a 清朝政府禁菸的詔令並沒有收到實際效果。
b 歷史學家不可能只是歷史的旁觀者。
c 鴉片貿易應該由清朝政府負主要責任。
d 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偷運鴉片是不得已的選擇。
18、下面關於黑斯廷斯的敘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d)
a 黑斯廷斯採取的鴉片貿易政策是具有歷史遠見的。
b 黑斯廷斯以鄰為壑的政策是指:讓東印度公司把鴉片銷售給印度農民。
c 黑斯廷斯因為推行以鄰為壑的政策而受彈劾。
d 最晚從黑斯廷斯擔任英屬印度總督時起,鴉片就已經銷往中國。
19、下面關於“東印度公司”的敘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c)
a 當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銷售鴉片,最終將使東印度公司獲得更大的利益。
b 東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墮落的公共機構”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國偷運鴉片。
c 在孟加拉的鴉片生產和向中國銷售鴉片兩方面,東印度公司都占有壟斷地位。
d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東印度公司因把鴉片大量銷售給印度農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20、下面對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
a 馬戛爾尼使華時對鴉片貿易的存在並不知情。
b 《人類文明史圖鑑》一書是在為英國方面推卸責任。
c 本文反駁了《人類文明史圖鑑》一書的觀點。
d 本文證明,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即使歷史學家也會有偏見。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讀後完成22~25題。(1992年全國聯考試題)
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種叫中微子。它那穿山過海,敢於與光速較量的神奇本領和不費吹灰之力穿過地球的拿手好戲,極大地觸發了科學家們套用研究的靈感。於是,中微子通信的構想脫穎而出了。這是一種採用中微子束來代替電磁波傳遞信息的無線通信方式。它可以衝破電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這兩大禁區,實現全球無線通信;它保密性好,傳遞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擾,對人體無害。這些優點是其他通信方式無法比擬的。
中微子通信過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發射和接受裝置。通信時,發射端首先用高能質子加速器,將質子加速到幾千億電子伏特的能量,然後去轟擊一塊金屬靶子。此時,靶子的背面就會產生許多“短命”的介子,這些介子一邊運動,一邊發生衰變,從而變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讓它們共同穿過鋼板,這時μ子被鋼板阻擋並衰變了,剩下的就是純淨的中微子束。然後,再用信號對它進行調製,接著通過磁場控制載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傳向目標。
接收端是一個貯有近億噸水的大水箱,箱內的光探測器星羅棋布。當發射來的中微子束在水中傳過時,就會與原子核中的中子發生核反應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進,受到核的減速作用放出光子,這些光子進而被水中的光探測器接收,即可把原來中微子束所攜帶的信息調解出來,從而達到通信的目的。
22.從原文意思來看,下列對中微子通信和電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它們的通信過程、傳遞路線核裝置是基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強,金屬板對它也不會產生阻礙。
c.中微子能衝破水下和地下兩大禁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套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電磁波通信都是用光傳輸信息的。
23.示意圖中傳輸路線上用號碼標出了十個位置。據文意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中微子無線通信過程中,⑧應是傳導距離最長的一段。
b.從⑥開始,“身懷絕技”的中微子便開始出現了。
c.通過①②兩處的,是達到幾千億伏特能量的質子。
d.在③處產生的介子,到④或⑤時變成了μ子;到⑨和⑩處,μ子又重新傳遞信息。
24.在大水箱內,接替中微子束傳輸信息的依次是(2分)
a.μ子—光子—中微子
b.中子—μ子—光子
c.μ子—光子
d.原子核—中子—μ子—光子
25、a.調解器是用來還原信息的裝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終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術。
c.經過磁場之後的中微子才成為束狀並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性,是一種採用高薪技術的無線通信方式。
答案:22.b(2分)23.a(3分)24.c(2分)25.c(3分)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題。(1995年全國聯考試題)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沒有外星人?兩位美國學者撰文說,他們花了5年時 間,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個可能是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
這兩位學者是利用直徑為26米的射電望遠鏡,來尋找由浩瀚宇宙深處發出的未知訊號的。他們以波長21厘米和10.5厘米的電波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分別進行了三次和兩次調查。許多從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學家認為,波長為21厘米的電波在宇宙空間中極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體發出訊號,就很有可能會使用這個波長。
在探測時,他們試圖尋找從極狹窄區域中釋放出的強大電波。每次探測的時 間約需200—400天,所以獲得的觀察資料十分龐大。經過篩選,才獲得了這37個訊號,其中有5個訊號特彆強烈。這些訊號大多數是沿著銀河系分布的,在銀河系內有著大量的恆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還未發現具有已接收訊號特徵的電波源,且在這些電波的方向上,也沒有特異的星體存在。這37個訊號果真是由外星人發出的嗎?
科學家認為,如果在這37個訊號當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訊息,那么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發出的最強或最近的訊號。
20.文中的“三次和兩次”是指(2分)
a.向宇宙中的37個訊號分階段進行調查的次數
b.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進行分片調查的次數
c.使用兩種不同波長的電波分別進行調查的次數
d.按照時 間(天數)的長短分別進行調查的次數
21.“未發現具有已接收訊號特徵的電波源”這句話的意思是(3分)
a.不知道已經接收到的訊號有沒有電波源
b.已經接收到訊號但不能確定其電波源
c.不能確定電波發出的源頭已經接收到了訊號
d.已接收到訊號但沒有發現電波源的特徵
22.兩位學者說,37個訊號“可能來自地球外文明”,他們的依據是(3分)
①訊號的波長是宇宙空間極為普通的
②大多數電波訊號沿著銀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尋的時 間約為200—400天
④在龐大的觀察資料中這些訊號十分強大
⑤捕捉到的訊號是離地球最近的
a.①③b.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23.下列語句不適合作本文標題的一項是(2分)
a.探索宇宙深處的未知訊號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裡
c.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d.是外星人發出的電波嗎
答案:20.(2分)c 21.(3分)b 22.(3分)d 23.(2分)c

七、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6題。(1998年全國聯考試題)
轉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區別只是多了能使它產生額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了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產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來自任何生命體:細菌、病毒、昆蟲等。轉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種植有1000萬公頃左右,種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紅柿等。在實驗室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穀等品種。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之外,還在於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藥”,一種像任何一種農藥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後,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對於這種技術,儘管還有些問題需要繼續研究,但這確是人類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場空前的革命。
23、根據文意,對“轉基因作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因環境影響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夠產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
c、一種利用移植其他生命體基因而形成的新的雜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體基因從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24、對文中畫線處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
b、美國的那種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種是無法對付害蟲的。
c、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殺死的害蟲出現。
d、那種能抗蟲害的作物,在抗蟲害的同時,又保護了一些害蟲。
25、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轉基因技術研究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c、更難對付的害蟲的加快出現將是轉基因作物給環境帶來的最大危險。
d、增產並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
26、對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3分) ()
a、生物學家知道怎樣通過轉基因技術使作物產生抗除莠劑等特性不過十多年時 間。
b、轉基因作物可能給環境帶來危險是轉基因技術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雜交之後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
d、轉基因是一種新的生物工程技術,它給作物栽培帶來從未有過的根本改革。
答案:23d 24 c 25 b 26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