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的基本思路2

二、“十一五”時期我國面臨的環境壓力

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不僅要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遺留的歷史欠賬、避免爆發大的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維持基本的生態環境穩定,而且還要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壓力。

1、污染物排放量可能有大幅度的增加。我國正處於重化工業階段的加速期,高耗能的產業還將占一定的比重,我國冶金、電力、有色、化工、水泥等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0%以上,萬元gdp水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

2、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難度大。我國平均每年淨增城市人口1500萬人。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產生量將比2000年分別增長約1.3倍和2倍,城市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將比2000年上升1倍。按目前發展趨勢,到“十一五”鼓,荒漠化、石漠化及水土流失面積將增加,西部生態環境尤其面臨嚴峻挑戰。

3、過去未引起重視的環境問題逐步顯現。一是生物技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二是大量的新化學物質可能成為自然系統中新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三是大量的產品類廢棄物和廢水、廢氣處理產生的污泥等非傳統廢棄物急劇增加。四是流動源污染帶來的城市臭氧和光化學污染已到了相當的程度。五是pm10 等細顆粒物污染問題嚴重,城市能耗增加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六是受污染的土壤的程度和面積有加重和擴大的趨勢。

4、國際環保壓力持續加大。一些已開發國家試圖通過國際制度安排來約束髮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已簽署和批准了30多項國際環境公約,履約任務十分繁重。

5、我國缺乏強有力的統一環保監管機制,環保綜合協調能力不強。現有的環境法律法規缺乏有力的強制措施,對環境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偏低。公眾參與機制尚未健全,渠道不暢,能力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