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審計的變化與挑戰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加入wto後,我國金融服務市場將在業務、地域和股許可權制等方面對外資金融機構逐步放開,國外金融經營理念和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技術對國內金融機構的衝擊和影響加劇,以利潤和人才為核心的金融競爭日趨激烈。傳統金融審計依賴的金融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推動著金融審計工作也在不斷創新和深化。具體說來,金融審計將呈現以下四大變化:
一、審計主體的變化
為應對入世的挑戰,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造成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其重點就是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建立起高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並解決長期困擾銀行業發展的資本金不足問題。這勢必將對金融審計環境提出新的要求,並推動金融審計格局出現新的變化。
* 金融企業改制的背景。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金融審計的主要對象­——和其他國企一樣,也存在能夠“做大”卻難以“做強”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資產規模與經營指標不平衡, 銀行資產規模大而經營指標差。國有銀行之所以能夠“做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金融政策、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及高儲蓄率等因素。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嚴重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一股獨占”,100%由政府擁有;二是仍然保持準行政機構的性質,沒有建立有效的治理結構;三是業務工作往往被要求符合於行政目標;四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採取所謂“官本位的激勵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國有銀行必然存在效率低、盈利水平差、資產質量低下的突出問題。要解決“做強”的問題,必須從體制和機制上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徹底改革,實現真正的商業化經營。只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施改制,才會有利於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增強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能力,促進國家金融安全。對此,200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正在圍繞改革國有獨資產權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補充資本金等方面緊鑼密鼓地進行。在2002年12月舉行的“中國:資本之年”論壇上,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均表示將加快推進綜合改革,進一步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把國有商業銀行辦成現代金融企業。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綜合改革條件已經逐步成熟,首要任務就是積極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改革,前期目標應該是進行股份制改造,實行股權多元化,採取多種途徑補充資本金,增強資本實力,在此基礎上要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有的甚至列出股票上市時間表。2002年香港中銀成功重組上市,其治理機制國際化,經營管理效率明顯提高,體現出規模效應和整體競爭力,為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提供了寶貴經驗。
* 金融企業改制對審計的新要求。金融企業改制對金融審計的影響不能忽視。根據《審計法》規定,對國有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損益的審計監督由國家審計機關具體實施,其職權設定的理論依據是代表國家對國有資產經營活動實施監督。但是,當國有商業銀行資本改制後,無論國家是否控股,由國家一個股東委託或授權審計顯然不合適。再者,國家審計目標在於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合法、效益,而對一般股東而言,能夠及時獲取金融機構準確完整的經營信息更為重要。銀行是一個公共性極強的機構,在投資人、存款人和其他相關利益人與銀行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讓商業銀行披露重大信息,有助於投資人維護自身權益,而目前“審計機關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或者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審計法》第36條)遠遠不能達到上述要求。事實上,商業銀行進行信息披露也是加入世貿組織對透明度原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人民銀行於2002年5月發布了《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要求除城市商業銀行之外的所有境內商業銀行在每年4月底之前公開披露其財務會計報告、各類風險管理狀況、公司治理信息和年度重大事項等主要信息。銀行披露信息的真實性亟待審計確認。
* 金融企業改制後的金融審計格局。除銀監會行使正常的商業銀行監督和管理職能外,金融產權主體的多元化必然帶來審計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社會審計中介組織將更多介入對金融企業的審計業務,其重點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致性獨立地發表審計意見,以加強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信息披露。另一方面,由於金融的現代經濟核心地位,國家審計仍將在較長時期內發揮重要作用。根據《審計法》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有權決定是否對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進行審計監督,金融關係國計民生,必要時應當組織國家審計機關對金融機構直接實施審計。審計機關應當加強與銀行監管部門、證券監管部門的合作,嚴格規範項目立項和審計程式,結合不同時期金融中心工作制定審計目標,確定審計重點,探索審計方法,有效開展審計。國家審計機關應當注重從加強金融巨觀管理的角度提出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確保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同時依法對獨立進行社會審計的中介機構進行審計業務質量檢查。
二、審計目標的變化
審計總的目標是監督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但不同時期審計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審計目標應隨審計環境變化不斷演化。如西方國家審計目標就經歷了一個由單純的財務合規性審計到20世紀40年代以來合規性審計與“三e”審計並重,以及現在以績效審計為主的發展過程。目前,廣泛開展績效審計的國家不僅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瑞典、挪威、荷蘭等西方已開發國家,一些亞美國家的政府審計機關也相繼開展了績效審計,其中有的國家和地區政府審計機關還總結出一些相對成熟的績效審計方法和規律,例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績效審計的比重在這些國家中正在逐年增大,如英國審計署和加拿大審計長公署每年的項目計畫,績效審計大約占總審計數的40%,美國國家會計總署績效審計比重更高,達到85%以上。可以說,現代審計是以績效審計為中心,財務審計與績效審計並存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