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學院管理控制講義(第一章第四節)

七、控制的自我評估
1、控制自評的意義和作用
控制自評是管理人員和內部審計師合作評價控制程式有效性的一種方法,又稱為控制風險自我評價。
內部審計傳統的方法是,通過審計測試發現問題與管理人員交換意見,然後提出審計報告,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建議。管理人員根據審計報告採取相應的措施,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錯弊。這種做法的缺點是管理人員沒有參與,把監控工作完全委託給了審計人員,
因而不能及時發現問題,揭示風險所在,缺乏應有的效率和效果。隨著內部審計的發展有必要用新的方法來改進。這種方法就是與管理人員結合,進行內控自評。
通過控制自評可以發揮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他們可以學到風險管理、控制的知識,熟悉本部門的控制過程,使風險更易於發現和監控,使糾正措施更易於落實,使業務目標的實現更有保證。
內部審計師通過控制自評可以更好地了解控制程式的運作,以及剩餘風險的嚴重程度。可以減少控制程式信息的收集,並取消某些測試工作。可以提高對控制過程評價和報告的質量。
2、內控自評的目標和組織形式
(1)內控自評有四個目標:
第一、確認風險。找出存在的風險。
 第二、評價為減少風險而設定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第三、制定把風險減少到可以接受程度的計畫。
 第四、確定實現業務目標的可能性。
(2)為了實現內控自評的目標,可以採取三種組織形式:
 第一、舉辦協調小組研討班;
 第二、開展調查;
 第三、舉行管理人員分析會。
通常這三種形式是綜合運用的。
協調小組研討班
研討班由各業務部門或職能部門不同層次的人員參加,組成工作小組去收集信息。研討班有四種組織方式:
 ①以業務目標為基礎的方式。這是一種實現業務目標的最佳方式。具體做法是,從檢查為實現業務目標而制定的控制措施開始,評價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確定剩餘風險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②以風險為基礎的方式。這種方式按照目標、風險、控制過程的順序開展工作。首先列示阻礙目標實現的各種風險,然後檢查控制措施是否能對關鍵風險進行管理,最後確定剩餘風險的嚴重性。
③以控制為基礎的方式。這種方式在開始運作之前已確認了關鍵的風險和控制,所以一開始便對減少風險的控制程式進行評價,分析其目前運作情況與管理人員的期望值之間的差距。
④以過程為基礎的方式。過程是指某一事項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這種方式要評價覆蓋全過程的目標和各箇中間步驟。目的是評價、更新、證明、改善和簡化整個過程及其各組成活動的內容。它比以控制為基礎的方式分析面更廣,覆蓋面更寬,為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調查形式
一般使用問卷調查形式。這種形式在人數多、地區分散不宜集中舉辦研討班,或者文化環境不便於公開坦誠的討論,以及管理人員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的情況下比較可取。
管理人員分析會的形式
由了解情況的人員或輔助人員組成小組,提出有關業務過程、風險管理活動和控制程式的問題進行分析,做出知情人的判斷意見。
控制自評的報告大多在研討班中產生。報告記錄小組的一致意見。在提交最終報告之前,小組要對報告進行審議。在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應進行無記名投票,以反映各種觀點。
以上介紹了控制自評的各種組織形式。由於控制自評是一種新的審計方法,以及各個組織所處的環境不同,在運用時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方式和方法。
3、內部審計機構在控制自評中的作用
內部審計機構在控制自評中可以發揮以下作用:
(1)對某些自評項目進行投資。包括贊助、設計、培訓、承辦自評項目、安排管理人員和工作小組參加有關項目等。
(2)為工作小組配備協調員和專家,給予人力支持。
(3)擔任自評項目顧問,對小組評價報告擔任最終核實人。
(4)通過自評協助管理人員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和控制系統。
為了保持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審計人員的客觀性,內審主管在參與控制自評的過程中,要監測審計人員的客觀性,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4、控制自我評估的總結

控制的自我評估方式以研討會的形式有條理、有依據、重複性的自我評估
控制的自我評估理念*控制的自我評估的理念是它應成為所有成員的責任;*控制過程的人員應對過程中的風險和控制進行評價。
控制的自我評估因素*全過程的計畫和審前調查;*通過召集人將參與者集中起來;*制定分層次的目標,用以檢查過程中的風險和控制;*配備記錄員或電子投票機來記錄建議和意見;*報告行動計畫的結果和發展狀況。
控制的自我評估與傳統審計的比較*傳統審計技術注重硬性控制,而不注重軟性控制;*控制的自我評估對硬性控制和軟性控制同等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