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建造師《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大綱及講評二十七

1z205062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內容及其相互關係 ⑴基本內容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基本內容由5個一級要素和17個二級要素構成,如表1z205062所示。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一、二級要素表 表1z205062要素名稱一級要素二級要素(一) 職業健康安全方針(4.2)1、職業健康安全方針(4.2)(二)規劃(策劃) (4.3)2、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4.3.1)3、法規和其他要求(4.3.2)4、目標(4.3.3)5、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4.3.4)(三)實施和運行(4.4)6、結構和職責(4.4.1)7、培訓、意識和能力(4.4.2)8、協商和溝通(4.4.3)9、檔案(4.4.4)10、檔案和資料控制(4.4.5)11、運行控制(4.4.6)12、應急準備和回響(4.4.7)(四)檢查和糾正措施(4.5)13、績效測量和監視(4.5.1)14、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與預防措施(4.5.2)15、記錄和記錄管理(4.5.3)16、審核(4.5.4)(五)管理評審(4.6)17、管理評審 ⑵各類要素之間的關係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中,17個要素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共同有機地構成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一個整體,如圖1z205062所示。

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4.3.1)目標(4.3.3)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4.3.4)結構和職責(4.4.1)檔案(4.4.4)績效測量和監視(4.5.1)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4.5.2)培訓、意識和能力(4.4.2)協商和溝通(4.4.3)檔案和資料控制(4.4.5)記錄和記錄管理(4.5.3)法規和其它要求(4.3.2)職業健康安全方針(4.2)管理評審(4.6)(與本要素之前的所有要素相互作用)審核(4.5.4)(與本要素之前的所有要素相互作用)圖1z205062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各要素的關聯圖運行控制(4.4.6)應急準備和回響(4.4.7)

為了更好地理解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素[z1] 間的關係,可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體現體系主體框架和基本功能的核心要素,另一類是支持體系主體框架和保證實現基本功能的輔助性要素。·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包括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法規和其他要求,目標,結構和職責,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運行控制,績效測量和監視,審核和管理評審10個要素。·輔助性要素  輔助要素包括培訓、意識和能力,協商和溝通,檔案,檔案和資料控制,應急準備和回響,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以及記錄和記錄管理等7個要素。
⑶各要素的目的和意圖建設工程生產在進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時要體現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每一個要素的基本內容,要深刻理解各要素的目的和意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17個要素的目標和意圖如下(17個要素的標準條款見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範》):l)職業健康安全方針(4.2)①確定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總方向和總原則及職責和績效目標;②表明組織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承諾,特別最高管理者的承諾。2)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4.3.1)①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組織對其管理範圍內的重大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獲得一個清晰的認識和總的評價,並使組織明確應控制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②建立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與其他要素之間的聯繫,為組織的整個職業健康安全體系奠定基礎;③更好地履行組織的基本法律義務,持續地識別、評價和控制職業健康安全風險。3)法規和其他要求(4.3.2)①促進組織認識和了解其所應履行的法律義務,並對其影響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就此信息與員工進行溝通;②識別對職業健康安全法規和其他要求的需求和獲取途徑。4)目標(4.3.3)①使組織的職業安全方針能夠得到真正落實;②保證組織內部對職業健康安全方針的各方面建立可測量的目標。5)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4.3.4)①尋求實現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和目標的途徑和方法;②制定適宜的戰略和行動計畫,實現組織所確定的各項目標。6)結構和職責(4.4.1)①建立適宜於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組織結構;②確定管理體系實施和運行過程中有關人員的作用、職責和許可權;③確定實施、控制和改進管理體系的各種資源。7)培訓、意識和能力(4.4.2)①增強員工的職業健康安全意識;②確保員工有能力履行相應的職責,完成影響工作場所內職業健康安全任務。8)協商和溝通(4.4.3)①確保與員工和其他相關方就有關職業健康安全信息進行相互溝通;②鼓勵所有受組織運行影響的人員參與職業健康安全事務,對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和目標予以支持。9)檔案(4.4.4)①確保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得到充分理解並有效運行;②按有效性和效率要求,儘量減少檔案的數量。10)檔案和資料控制(4.4.5)①建立並保持檔案和資料的控制程式;②識別和控制體系運行和職業健康安全活動績效的關鍵檔案和資料。11)運行控制(4.4.6)①制定計畫和安排,確定控制和預防措施有效實施;②根據實現職業健康安全的方針、目標、遵守法規和其他要求的需要,使風險有關的運行和活動均處於受控狀態。12)應急準備和回響(4.4.7)①主動評價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識別應急回響需求;②制定應急準備和回響計畫,以減少和預防可能引發的病症和突發事件造成的傷害。13)績效測量和監視(4.5.1)持續不斷地對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進行監測和測量,以保證體系的有效運行。14)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4.5.2)①通過建立有效程式和報告制度,調查和評估事故、事件和不符合;②預防事故和事件及不符合情況的進一步發生;③探測、分析和消除不符合的潛在根源,確認所採取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有效性。15)記錄和記錄管理(4.5.3)①證實體系處於有效運行狀態;②將體系和要求的符合性形成檔案。16)審核(4.5.4)①持續評估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性;②組織通過內部審核方案,自我評審本組織建立的職業健康安全體系與gb/t28001體系標準要求的符合性;③確定對形成檔案的程式的符合程度:④評價管理體系是否有效滿足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目標。17)管理評審(4.6)①評價管理體系是否完全實施和是否繼續保持;②評價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是否繼續合適;③為了組織的未來發展要求,重新制定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目標或修改現有的職業健康目標,並考慮為此是否需要修改有關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素。 1z205063環境管理體系的基本結構和模式 ⑴環境管理體系的作用和意義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從1993年6月正式成立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iso/tc207)開始,就遵照其宗旨:“通過制定和實施一套環境管理的國際標準,規範企業和社會團體等所有組織的環境表現,使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減少人類各項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節約能源,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過三年的努力到1996年推出了iso14000系列標準。同年,我國將其等同轉換為國家標準gb/t24000系列標準。其作用和意義為:·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國內外貿易發展的需要:·環境管理現代化的需要;·協調各國管理性“指令”和控制檔案的需要。⑵gb/t24001(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規範及使用指南》的結構《環境管理體系規範及使用指南》的總體結構如圖1z205063-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