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開展投資審計

近年來,通過多次參加投資審計工作實踐,我體會到:要想較好地完成一個具體的投資項目審計任務,應重點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完整掌握項目管理情況

項目管理分為投資管理和建設管理,掌握了項目管理情況,也就掌握了該項目的“綱”,綱舉目張,我們占有這方面信息量的多少,對審計方案的擬定、審計重點的選擇、審計事項的定性、發現問題的查處等審計的全過程都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我們要透徹掌握項目管理情況。有的情況在審前調查時就可了解,有的非得到審計實施過程中看到具體資料才知道,有的甚至在文字上沒有反映,需要我們去判斷、分析,因而我們更要處處當“有心人”,完整、透徹地掌握項目管理情況。

二、緊緊抓住建設資金的運動軌跡

對被審計單位(項目)的財務帳證進行審計,是目前審計實施過程中的“必修課”,投資審計當然無法“脫俗”。自從實行建設項目“業主制”後,我市業主單位大都採取了“指揮部”、“辦公室”的管理模式,建設資金與單位的日常經費收支分開核算,極少數末分開的也在核算科目上進行了明確反映,這些為開展建設項目資金審計提供了成熟的條件。在對建設單位工程財務賬證的審計過程中,須牢牢抓住建設資金在籌集、管理、撥付、使用等環節的運動情況,才能準確評價建設資金使用的真實性、合規性與效益性。

三、突出“工程價款審核”的審計特點

工程價款的審核是投資審計區別於財務收支審計的重要特點,《國家建設項目審計準則》第十五條要求“應當檢查工程價款結算與實際完成投資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工程造價控制的有效性”。也有專家提出:工程價款審核是投資審計的永恆主題。這方面我雖無水平去研究,但我體會到:至少在進行投資項目竣工決算審計時,若不進行工程價款審核,等於放棄了竣工決算審計的 “半壁江山”。投資審計的內容大部分是事後監督,對存在問題只能“引以為戒”、“認真整改”、“依法處理”,但“價款結算”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通過審計核定決算金額具有非常現實的作用;一個工程完工後到底需要多少錢,往往是領導關心、建設和施工單位“爭議”的焦點,我們的投資審計之所以愈來愈受到各級領導關注、建設單位歡迎和施工單位的接受,與我們近年來客觀公正地審定工程造價,為領導決策提供了詳實的審計報告、有效地維護了國家、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合法權益不無關係,因而,在投資審計作中應突出“價款審核”的審計特點。

四、合理利用社會審計力量和成果

開展價款決算審計涉及面較廣,有土建、裝飾、裝璜、安裝……,有工民建、城市公用、給排水、輸變電、公路建設……,總之門類繁多,要求審計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工程預算知識,但具體審計人員不可能做到各個專業都精通,審計人員知識結構與審計實際需要很難適應,無法“拓寬投資審計面”,這就要求我們“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利用社會審計資源”,我們正在進行嘗試和探索。審計署印發的《政府投資項目審計管理辦法》第九條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利用中介力量參加投資審計一定要合理、適當,因為這種做法固然可以緩解國家審計力量不足的矛盾,但同時審計風險大大增加,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規避,可視利用中介成果的程度,在審計報告的文字表述中要認真推敲。

五、配合使用審計調查手段

建設項目的被審計對象不是僅限於建設單位,許多審計法規中都有規定,《安徽省審計監督條例》第二十一條也明確規定:與建設項目直接有關的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採購等單位都應當接受審計監督。 “尚方寶劍”是有了,我們應適時“亮劍”,不能將眼光死盯在建設單位提供的幾份工程預算、幾本工程賬證、一堆工程簽證、圖紙中,須拓寬思路,在審計實施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運用審計調查手段,適時開展對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採購等單位的審計調查,實踐證明,效果很好,這方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列舉很多。總之,:投資審計過程中配合使用審計調查手段尤為重要,不但可解決“疑難雜症”,更重要的是能將問題查深查透。投資審計與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相比,並沒有什麼深奧之處,僅在審計內容和操作方法上稍有差別,必須嚴格按照《審計法》、《國家建設項目審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實施。同時,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將上述內容在工作中有機結合起來,往往能有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