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摘要】本文運用博弈論分析方法,從不完全信息靜態監督博弈的角度,對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問題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從理論上揭示了上市公司、中介部門、監管部門的行為動機及博弈均衡結果,說明在給定的制度安排下,各個行為主體的選擇行為及其相互作用機理,指出了監管的制度安排具有及其重要意義。並藉助於博弈分析的結論,給出了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幾點啟示和建議。


【關鍵字】上市公司 會計監管 不完全信息 博弈

一、研究背景

我國資本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市場體系及相關法規制度在逐步建立健全之中,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也需要不斷加強。會計舞弊案的發生,既說明加強對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又對如何在制度上、技術上不斷強化和完善對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運用博弈論分析方法,從不完全信息靜態監督博弈的角度,對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問題進行分析,試圖通過分析,從理論上揭示上市公司、中介部門、監管部門的行為動機及博弈均衡結果,說明在給定的制度安排下,各個當事人(行為主體)的選擇行為及其相互作用機理,並指出監管的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並藉助於博弈分析的結論,給出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幾點啟示和建議。

二、基本假設

1.博弈論分析的基本假設

博弈論的基本假設有兩個:一是強調個人理性,假設當事人在進行決策時,能夠充分考慮到他所面臨的局勢,即他必須、且能夠充分考慮到對弈者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影響,能夠做出合乎理性的選擇;二是假設對弈者最大化自己的目標函式,能夠選擇使其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從社會生活的實際看,博弈論的這種假設是非常現實和合理的。因為在各種情形中,各個行為主體或當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目標函式,都面臨著選擇問題,客觀上要求他選擇最佳策略。由於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利益衝突與一致具有普遍性,因此幾乎所有的人們之間的互動決策問題都可納入博弈論的分析框架。

博弈論把現實世界中不同參與人之間各種複雜的行為關係進行抽象,概括為不同參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與一致,進而通過構建經濟行為模型,來研究不同參與人的策略選擇問題,使分析更加準確。博弈論分析強調不同參與人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即某一方的收益或效用函式不僅取決於自己的選擇,而且還依賴於對手的選擇;同時博弈論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為基本前提之一。這就使得博弈論所研究的問題和所提示的結論與現實非常接近,具有真實性。博弈論研究在一定的信息結構下,什麼是可能的均衡結果,沒有政治和道德的含義,它只是一個分析工具,博弈分析的結果告訴人們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激勵將被引向何方。

2.會計監督博弈的基本假設

第一,假設會計監督博弈的當事人有兩個,包括監管部門和企業。雙方都了解博弈的結構和自己的收益或支付。

第二,監管部門有責任對企業進行會計監督(如進行審計或其它措施),監督部門的純戰略為檢查(監督)或不檢查(不監督)。

第三,企業有做假帳的動機或內在要求,企業的純戰略是選擇做假賬或不做假賬。

為使博弈模型更符合實際,進一步假設:

第一,企業做假賬所得收益為a(a>0),如偷漏稅款等。企業不做假賬時所得收益為-a。

第二,企業如果做假賬,被查出後將被處罰f(f>0)。

第三,監管部門的監督成本為c(c>0),是指監管部門計畫並實施了監督所發生的一切費用,而且一旦發現問題還要繼續追查等。監管部門如果不監督則節約成本c,有機會成本的含義。

第四,如果企業做假賬,而監管部門不對其進行監督,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人舉報或案發牽連,使企業做假被曝光(但這時尚未核實和對企業實施處罰),這時監管部門將被追究責任,被處罰d(d>0);二是無人舉報,企業做假不被發現,則監管部門無得也無失。

第五,企業做假賬時,監管部門雖然進行了監督,但由於技術水平、職業道德、執業環境等原因,沒有發現問題,則企業得到做假收益,監管部門發生監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