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內部融資與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

   中小企業融資雖然很少能夠離開外部的各種資源,但首先應當考慮並加以利用的是其內部自有資金。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挖掘內部資金是企業最基本的一種融資方式。中小企業可利用的內部融資方式有很多,如:降低成本,增加潛在利潤;降低庫存存貨,加速資金周轉;採用內部職工集資方式獲得投資;合理避稅等。其中合理避稅能減少企業的稅收支出,使得作為企業的一項現金流出量的稅收得以留存在企業,從而實現融資的目的。合理避稅的關鍵在於恰當地選擇會計處理方法。 


一、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選擇與中小企業內部融資 

按現行會計制度規定,我國企業對存貨發出實際成本的計算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移動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等。在物價上漲時期,可按後進先出法對存貨進行計價,低估庫存存貨成本,相對高估發出存貨成本或銷貨成本,從而降低應稅利潤,達到稅收融資的目的。 

例如:某企業2001年初,庫存a材料1000件,單位實際成本為40元,企業近兩年材料收發情況如下:2001年度購進a材料1500件,單位實際成本48元,生產領用2000件;2002年度購進a材料3000件;單位實際成本為52元,生產領用3500件(假定企業2002年末材料全部耗用完畢,沒有庫存)。 

現以後進先出法和先進先出法比較說明如下: 

2001年度結轉發出材料成本: 

先進先出法:1000×40+1000×48=88000(元) 

後進先出法:1500×48+500×40=92000(元) 

年末彙算清交所得稅,採用後進先出法比先進先出法多轉材料成本4000元,從而使年終會計利潤減少4000元。造成少交稅款4000×33%=1320元。該項稅額等於無償被企業占用一年,若資金成本為15%,則折現值計算如下:折現值=影響納稅額×折現係數=1320×o.870=1148.40(元) 

2002年度結轉發出材料實際成本: 

先進先出法:500×48+3000×52=180000(元) 

後進先出法:3000×52+500×40=176000(元) 

年終彙算清交所得稅,採用後進先出法比先進先出法少轉材料成本4000元,使企業年終會計利潤增加4000元,從而使所得稅多交1320元,則第二年多交1320元稅金,折現值為:1320×o.756=997.2(元) 

比較上述結果分析:從靜態上看兩種計算方法兩年累計轉出材料成本均為268000元,不會形成避稅,但如果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影響,採用後進先出法比先進先出法少交稅款額為150.48元(1148.4-997.92=150.48),從某種意義上講,達到了內部融資的目的。 

此外,中小企業還可以對期末存貨採用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計價,定期地計算存貨的可變現淨值,一旦發現可變現淨值低於成本,立即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計入當期損益,降低當期利潤,抵減當期應交所得稅金額,也可以達到內部融資的目的。 

二、固定資產大修理的核算方法的選擇與中小企業內部融資 

固定資產資在其使用過程中,往往發生固定資產的局部損壞,為了保持固定資產的正常運轉和使用,充分發揮其效能,就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修理。固定資產大修理的核算方法有待攤法和預提法。不論採用哪種方法,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的金額是不變的。從靜態角度分析,不會出現避稅,但事實上避稅是難免的,引起避稅的原因是稅款入庫的時間不同而導致的資金時間價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