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與會計規範研究的比較分析

摘 要: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必然會通過會計信息反映出來。如何以公司治理為背景研究會計規範,使其對公司治理行為起到約束作用,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在對國外公司治理與會計規範研究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應在會計規範制定的主體和制度導向、誰來監督監督者、制定會計規範的基礎原則、盈餘管理與會計規範的關係等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


關鍵字:公司治理;會計規範;比較研究

一、公司治理與會計規範的相關性分析

會計信息主要是對經營活動結果的體現,信息質量的高低則源自於公司治理行為,這一點在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體現得尤為明顯。這是因為:

1.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自由化的發展,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大。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跨國併購浪潮,湧現了大量敵意收購、槓桿收購和公司重組兼併等形式。基於保護自身利益,大股東或經營者利用會計報告操縱利潤、虛增資產等行為愈加普遍,而廣大投資者和公司監管部門要求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的呼聲越來越高。

2.機構投資者的興起。機構投資者可以在積極利用公司治理機制方面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而且可以強化公司治理機制的有效性。同時,機構投資者是財務信息的成熟用戶,其對會計規範和財務信息的關注程度可以推動會計規範體系的日益健全和科學合理。

3.經理人員的高薪酬引致的不滿。從投資者的角度看,一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報酬水平及其組成,可以很好地說明該公司的治理有效程度。近年來,人們普遍對經理人員與日俱增的高報酬感到不滿,特別是經理人員的報酬並不總是與公司盈利的增長掛鈎。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激勵機制,如何以適當的方式在會計報告中披露經理人員的報酬水平成了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

4.各種腐敗、醜聞、公司倒閉案件的增多,也是公司治理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因素。爆出會計造假案的安然公司、施樂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默可製藥公司等國際性的大型上市公司,以及我國的銀廣夏等上市公司的違規造假行為的出現,使得社會公眾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規範性,對公眾公司監管的嚴格性等方面的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企業控制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嚴重失衡。尤其是監控機制,包括內部監控和外部監控的匱乏使得人們對內部審計機構的設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註冊會計師行業的獨立性和職業道德的評價降到了低谷。如何加強會計監管成了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共同關心的話題。

二、國外公司治理與會計規範研究的現狀

在國際範圍內,對“公司治理與會計規範”研究較早的國家是美國。當前在美國,與公司治理有關的財務會計研究重點包括:(1)審計委員會成員的專門技能,成員的獨立性以及審計委員會的責任;(2)審計人員的實質獨立與形式獨立,以及在非審計服務上的爭論;(3)盈餘管理,指管理層就一套給定的財務報告標準的實踐選擇。

(一)審計委員會

1999年美國公司董事聯合會的藍帶委員會提出了提高公司審計委員會效率的建議。具體內容包括:指明了獨立董事的含義,要求審計委員會至少有三名獨立董事組成,外部審計人員應對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負責,公司年度報告中應包含一封來自審計委員會的信,揭示就使用的會計原則質量的相關討論。這些建議和報告被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委員會採納後引起的原則變化包括:(1)定義審計委員會成員的獨立性;(2)專家意見和財務理解能力;(3)書面特許執照的採納;(4)審計委員會應提供一個聲明,此聲明說明凡是使審計委員會相信財務報告是欺騙性的事項是否已經引起審計委員會的注意。

這方面的主要研究課題是:審計委員會的專家意見和獨立性是如何與財務報告的質量聯繫在一起的?採用的研究方法是:①分析財務報告的失誤之處(例如欺詐、sec強制執行的案例等),與較高質量的報告進行比較就很容易被識別出來;②分析盈餘管理,使用任意性應計項目來衡量財務報告的質量,應與服從於用約定俗成的應計項目來衡量的結果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