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會計的發展方向

  ——事項法會計 

事項法會計和價值法會計是由於會計理論研究的方法不同而產生的兩種流派。事項法和價值法都屬於西方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中的現代方法,但兩者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特徵卻有很大的不同。現行會計採用的是價值法,即價值法會計。價值法會計有其難以避免的固有局限性,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價值法會計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事項法會計是美國會計學教授喬治·索特(geoge h.sorter)於1966年會計學會(aaa)上在否定價值法會計的基礎上首次提出的。事項法會計能克服價值法會計的局限性,更能滿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代表了網路時代會計的發展方向。 


一、價值法與事項法的本質分析 

價值法也被稱為“使用者需要法”。它是從使用者需要的角度出發來論證會計理論,然後再用這套理論為特定的決策模型提供最適宜的信息輸入[1](p.52)。價值法有個前提假定: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可知的,會計人員應對經濟活動中的原始數據和會計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及計算和匯總等,來提供滿足“大多數使用者共同需要”的會計信息。 

事項法認為會計的目標在於提供與各種可能決策相關的經濟事項信息:[1](p.52)。所謂事項,是指可以由一個或多個因素或特徵來描述的任何行為。索特教授認為,事項是會計主體與信息用戶相關的各種經濟活動。事項法認為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不可知的,會計人員的任務只是提供有關經濟事項的信息,而由使用者自己選擇感興趣的事項信息輸入到自己的決策模型中。即會計人員根據使用者的意圖,提供有關會計事項的數據,由使用者對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和評價後以確定其重要性。因為不是會計人員,而是會計信息使用者才能把同他們的決策最有用的數據轉變成最適合其決策模型的會計信息。 

二、價值法會計的局限性及面臨的挑戰 

1.價值法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滿足不了所有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會計是企業信息傳遞的手段,並因此而被稱作商業語言。所有者、債權人、政府機構、供應商和顧客等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以及董事會、各部門經理、主管等信息的內部使用者都有獨特的信息需求以使他們能夠進行相關決策。例如:從企業購買商品的顧客需要信息以評估所購產品的質量及企業履行擔保義務的可信度;政府機構可能關注企業是否遵循了所實施的某些政府法規;公眾可能想了解報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如果對每一群使用者區別對待並為各個群體準備不同的信息,將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信息,然而在價值法會計下要想滿足如此眾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不現實的,因此現行財務報告主要面向兩個團體的信息需求——投資者和債權人。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只是被動地接受同樣的會計信息。 

2.價值法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缺乏決策相關性。價值法假定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可知且具體的。提供信息時,考慮信息使用者可能的決策需要,這多少有點盲目和主觀。因為提供信息與使用信息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層面,而且決策又總是具體的,決策者很多且具有不確定性,價值法會計在提供信息的時候並不知道決策者想要什麼信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相對的,它取決於不同使用者的決策目標、決策類型、決策時點以及決策者的心態,即使是同一個信息使用者,其對相關性的評價結果也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不同。 

3.價值法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充分。會計的首要職能就是對社會經濟組織的客觀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系統和連續的反映。這種對企業客觀、真實的反映漸次地分布於企業生產經營以及籌資、投資活動的各個環節。但目前價值法會計下編制的財務報表只反映某一特定時點(資產負債表)或特定時期(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的財務狀況,所提供的信息還比較有限,報告形式也比較單一,這已日益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對信息需求不斷擴大的需要。使用者希望從多渠道、多側面、多角度全面系統地了解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各項信息,從而有助於其進行廣泛的經營決策。這要求財務會計所提供信息的種類和內容要有明顯增加,報告形式要有新的發展。 

4.價值法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以大量的判斷為基礎,只是不精確的近似計量。價值法會計下,對外報告的財務信息可能看上去有很高的精確性,但事實上必須依靠會計人員對過去和未來作出估計、判斷和假設,同時還受到會計政策、會計方法選擇的影響。例如: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殘值的估計,折舊方法的選擇;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及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對壞賬計提比例及金額的判斷等。因此,會計人員的素質、工作經驗、判斷能力和預測方法等將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 

5.價值法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受管理當局行為的影響,有很強的主觀性。價值法下的會計信息是經過高度濃縮和匯總後對外呈報的,但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管理當局有特殊的方式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並運用諸如交易的選擇性會計處理、會計原則的選擇和重要的經濟決策等手段尋求選擇和操縱這些信息,從而為自身謀求物質利益或榮譽。所以說,價值法會計下提供的會計信息即使公允地反映了期末的財務狀況和期間的財務業績,但也並不一定描述了企業有代表性的財務狀況,尤其是在年度財務報表中,管理層一般會竭力使公司在合理的範圍內儘可能顯得處於強勢,有時甚至對報表進行“門麵粉飾”來達到他們的特定目的。 

6.價值法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已不能滿足使用者對非財務信息和非價值信息的需求。會計信息的最終產品是決策,決策有用性是財務報告的主要質量特徵[2](p.6),但是,近幾十年來,財務會計信息的作用卻呈下降趨勢,表現之一就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股票價格(美國)的變化有25%可歸因於企業盈利信息披露的不同,而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這個數字已降到10%(baruch lev)[3](p.35)。信息技術的革命使信息傳播渠道增加,信息使用者對信息需求的種類和數量發生了變化。財務信息只是各類信息中的一種,一些非財務信息,諸如客戶的滿意程度、新客戶的獲得能力、產品質量水平、市場占有率等將成為決定企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然而,這些非財務信息在價值法會計下難以進行反映和計量。價值法以貨幣為計量手段,揭示的財務信息也只局限於經濟事項價值方面的信息,對非價值信息不予披露。比如,對人力資源只提供工資報酬信息,而勞動力的邊際產出、素質、構成等未進入會計信息系統;又如對購置的生產設備只報告價值信息,對生產率、性能、可靠性、運行狀態未予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