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股權投資差額與合併價差的會計處理

一、長期股權投資差額與合併價差的定義和會計處理的分析 

依照2001年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差額是指投資公司用權益法對投資進行會計核算時,投資公司初始投資成本與應享有被投資公司所有者權益份額之間的差額。如果長期股權投資差額在借方,即投資公司出資額大於被投資公司資產負債賬面價值數額,此時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為正數,則整個長期股權投資差額按契約所規定的攤銷期限或(如果契約沒有規定的攤銷時期)在10年內攤銷。每年的攤銷數額,要相應地沖減投資公司當年的投資收益(收益表)和長期股權投資成本(資產負債表),也就是說,攤銷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的借方數,要減少投資公司的利潤。倘若長期股權投資差額在貸方,即投資公司出資額小於被投資公司資產負債賬面價值數額,此時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為負數,則整個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立即被轉入投資公司的“資本公積”賬戶的貸方,即整個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的貸方數被確認為是投資公司的“資本公積”的增加。


合併價差,依照我國財政部於1995年初發布實施的《合併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主要是由母公司在證券市場上通過第三者取得子公司股份的情況下產生的,即當母公司對於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數額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數額不相等時,其差額就是合併價差,若為借方數,則整個合併價差數按契約所規定的攤銷期限或(如果契約沒有規定的攤銷時期)在10年內攤銷,若為貸方數,則整個合併價差數立即被確認為是投資公司的“資本公積”的增加,與長期股權投資差額處理方法一致。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企業集團內部的公司在證券市場上從第三者取得同一集團內部其他公司的債券作為長期投資時,該長期債權投資成本與發行債券公司的應付債券面值之間的差額亦為合併價差,該合併價差隨著債券的期限攤銷。可見,我國目前新舊會計處理方法之間存在脫節。

二、美國會計處理方法與中國的比較

根據美國公認會計準則委員會(apb)第18號檔案和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fasb)第142號檔案中的有關規定,所有可辨認的資產(包括各項可辨認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和負債,都必須由第三者(評估機構)來確定其公允價值。由此,投資公司(母公司)的初始投資成本和被投資公司(子公司)淨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合併價差)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投資公司(母公司)投資成本與被投資公司(子公司)可辨認的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商譽(特別地,當子公司各項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均相等時,合併價差就等於合併商譽),商譽需每年接受減值測試,若發生了減值損失,用當期發生的減值損失來減少商譽的價值,同時,調整並沖減投資公司(母公司)的投資收益和投資成本,進而減少投資公司(母公司)的利潤,而且通過合併報表抵銷分錄:借:商譽減值損失——長期股權投資,貸:商譽,用合併價差與合併收入相配比使合併利潤相應減少。另一部分是被投資公司(子公司)可辨認的資產及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間的差額,這項差額隨著這些可辨認的資產及負債的出售,償還和使用、消耗而被攤銷。如果合併價差為負數,美國會計廣泛使用“負商譽”來描述,但不建立“負商譽”賬戶,而將此差額作為非經常性收益。

然而,母子公司之間相互投資債權成本與應付債券賬面價值之間的債權投資差額實際上是債券的折價或溢價在投資方與發行方怎樣處理的問題。如果子公司按高於(或低於)面值的價款購入母公司對集團外發行的債券,從母子公司的角度來看,是母公司對於公司溢價(或折價)發行債券;從集團的角度來看,是整個集團按高於(或低於)面值的價款贖回了債券,因而對整個集團來講產生了損失(或收益),美國會計稱這類損益為“推定損益”,並將它直接在當期在合併利潤表中確認並作為合併收入的減項(或增項)。

  [例1]:母公司20×4年1月1日以980萬元投資子公司80%股份,子公司淨資產賬面價值為1 000萬元。據美國某資產評估機構估計:子公司淨資產公允市價為1 100萬元。其中存貨公允市價為100萬元,高於其賬面價值5萬元;廠房公允市價為375萬元,高於其賬面價值80萬元(於19×5年投入使用,直線法計提折舊,還可使用8年,因此按8年攤銷);設備公允市價為125萬元,高於其賬面價值15萬元(於20×1年購買,直線法計提折舊,還可使用6年,因此按6年攤銷)。子公司20×4年淨利為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