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期末計價中幾個特殊問題的處理

   在存貨準則的實施中,筆者發現有一些在存貨準則中未加以規範的期末計價的特殊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存貨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筆者在此作些探討,以期對廣大實務工作者有所裨益。

一、期末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是否需要進行分攤


當企業用多種材料生產一種產品,其可變現淨值低於其賬面價值時,提取的存貨跌價準備,是否應當在各種材料之間進行分攤?如果管理上確實需要分攤的,又以什麼標準進行分攤?從理論上來講,在上述情況下,所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可以分攤,也可以不分攤。

可以分攤的理由:在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期末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時,一般應採用單項比較法,以便反映各種存貨的賬面價值,這也是會計上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同時,考慮會計核算的一貫性原則,所計提的跌價準備也應當進行分攤,以滿足對存貨跌價準備進行明細核算的需要。分攤時,由於這些材料並不是為了單獨出售,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計算與市價無關,而與這些材料的賬面成本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繫。因此,以這些材料的賬面成本為標準分攤存貨跌價準備比較合理。

不需要分攤的理由:由於存貨準則是建立在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基礎上的,生產產品所用的各種材料一般不單獨處置。因此,當企業用多種材料生產一種產品,其可變現淨值低於其賬面成本時,應提取存貨跌價準備,所提取的存貨跌價準備,無需在各種材料之間進行分攤。這種處理方法,可以簡化會計核算,但缺陷是不便於對存貨跌價準備進行明細核算,無法滿足管理上的需要。舉例說明如下:

例1:資料:

1、20×2年12月31日,新海公司持有庫存原材料——a、b兩種材料,計畫用於生產甲產品20台,其賬面價值(成本)分別為180000元和320000元,市場銷售價格總額分別為160000元和330000元。

2、20×2年12月31日,甲產品的市場價格為25000元/台。

3、估計甲產品進一步加工成本每台為1 750元,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每台為250元。

確定a、b兩種材料的可變現淨值如下:

估計售價:(20×25000) 500000

減:估計進一步加工成本:(20×1750) 35000

預計銷售費用及稅金:(20×250)  5000

----------------------------------------------

可變現淨值: 460000

由於a、b兩種材料的可變現淨值為460000元,低於二者賬面成本之和500000(180000+320000)元,假設在此之前該材料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則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40000元。會計處理如下:

借:管理費用 40000

貸:存貨跌價準備 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