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銀行抵債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初探

  在商業銀行的資產保全過程中,為了儘可能收回銀行的不良資產,並對銀行的信貸資產或其他資產進行保全,各家商業銀行都回收了大量的非現金資產,用於抵償銀行的貸款或其他債權。但對於抵債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各家銀行各行其是,造成銀行之間的會計處理差異較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因此,對商業銀行抵債資產的會計處理進行合理的規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對我國金融企業會計管理的進一步完善。


一、抵債資產的定義

按照《企業會計制度》的定義:“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而抵債資產無非是商業銀行收回的用於抵償債務的非現金資產(本文以後所提到的抵債資產均指非現金資產)。因此,根據企業會計制度有關資產的定義,並結合抵債資產形成的具體特點,我們可以將抵債資產做如下說明:抵債資產是一種非現金資產,它是商業銀行遵循債權債務協定,依照法定程式行使債權和擔保物權而擁有所有權的資產,或者雖未擁有資產的所有權但已被債權銀行實際控制而且有未來預期使用收益的資產。

根據上述,抵債資產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

1.銀行擁有的抵債資產。該類抵債資產主要是指,因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受讓債務企業的資產,導致抵債資產的所有權歸屬於受讓資產的銀行。這類資產主要包括:通過資產抵債協定獲得的資產、通過法院裁定獲得的資產等。

2.銀行控制的抵債資產。該類抵債資產主要是指,因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控制債務企業的資產,並獲得該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但該資產的所有權並沒有歸屬於控制該資產的債權銀行。這類資產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因其逾期債權而通過法院查封控制但並未處置的抵押資產和質押資產,通過有關協定而使銀行債權轉化為使用權的資產等。

二、抵債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

截止到目前,我國對抵債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問題,有以下三種規定:

1.財政部《關於加強金融企業財務監督若干問題的通知》(財債字[1999]217號)規定:“金融企業按照法定程式取得的抵債資產,要按法院裁決的價值或借貸雙方協商議定的價值(扣除法定抵債資產接收、管理和處理變現費用)入賬”。但是,在實務操作過程中,由於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預、評估機構按評估標的收費等因素的影響,法院裁定的抵債資產的價格往往遠高於市場價格,而銀行方面不得不被迫接受,使得抵債資產的入賬價值遠高於其未來變現價值,缺乏科學性。

2.按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制度(試行)》(財政部財金[2000]17號文)規定:“待處置資產應按取得時的公允價值計價”。此處的待處置資產亦即本文的抵債資產。我們知道:公允價值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其在企業的推廣尚缺乏足夠的理論基礎及實踐經驗。因此,在一個因不成熟的市場經濟而存在的非完全競爭市場中,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要尋求抵債資產的公允價值是非常困難的,缺乏可操作性。

3.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財政部財會[2001]49號)規定:“金融企業取得抵債資產時,按實際抵債部分的貸款本金和已確認的利息作為抵債資產的入賬價值”。回收資產抵償銀行的債務,屬於債務重組的範疇,因此,按照新頒布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規定:“以非現金資產清償某項債務的,債權人應按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作為受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入賬價值。”從上面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規定可以看出:對於抵債資產的入賬價值問題,制度和準則的規定是一致的,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制度(試行)》規定相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同時,制度和準則的規定考慮了:抵債資產的取得和處置不屬於以盈利為目的的交易行為,而是以保全銀行資產為目的,因此在確認抵債資產的入賬價值時,基本上只按照銀行債權的賬面本金數額確認(按照現行的有關規定,逾期貸款利息要衝回),儘量不確認收入,降低了銀行的稅收負擔,這比財政部《關於加強金融企業財務監督若干問題的通知》規定更加科學。但是,制度和準則的規定只是針對商業銀行已擁有的抵債資產,亦即只規範了第一類抵債資產的入賬價值問題;而對於商業銀行實際控制的抵債資產的入賬價值問題並沒有規定,缺乏完整性。值得注意的是,從嚴格意義上講,銀行控制的抵債資產的入賬價值問題應該是其派生的無形資產——資產使用權的入賬價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