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幫助孩子接納自己

  讓一個孩子感到被接納,特別是來自父母和老師的無條件的接納,會給他的一生帶來巨大的影響。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認識你自己”,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認識自己?對於0到6歲的孩子來講,更多的是通過他們的父母,換句話說,他們透過父母的眼睛看自己——“我的父母認為我很好,我應該不錯”;對更大一點兒的孩子來講,老師、同伴的看法則越來越重要——“我能做什麼?”、“他們喜歡我嗎?”

《火鞋與風鞋》中的迪姆就處於這個階段。雖然他有一個非常溫暖幸福的家庭和十分愛他的父母,但他還是從同伴的嘲諷中認識自己,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又胖又矮的孩子,這讓他感到非常沮喪。

在心理教學與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遇到過許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或許與迪姆一樣,對自己的外貌、家庭狀況不滿意,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在對北京等六省市60所中國小2400名學生進行的一項名為《中國中國小生學習和生活的現狀與期望》的調查問卷中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作業時間超標、58%的學生因學習壓力大而苦惱、76%的學生因考試而心情不好……學習成績不理想成為孩子們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

不論是故事中的德國男孩迪姆,還是現實中的我國中國小學生,他們共同的苦惱是——對自己不滿意,不接納自己。就像書中描寫的,迪姆說:“我只是不想再當迪姆了,我就是不想當我了,我要做另外一個男孩子!”許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期望,他們想成為別人,他們羨慕別人的相貌、體型、才幹、成績……他們不接納自己,而一個不能接納自己的人也很難接納別人,通常他的人際關係是破碎的。

一個對自己外貌不滿意的孩子,通常會努力地追求“表現”,試圖通過好的表現來贏得自尊。就像書中描寫的迪姆:“大清早,他時常到學校前面的市場上去幫助售貨員卸貨。他把甜橙壘成寶塔,把紅蘿蔔和白蘿蔔擺成圖案,這些是他拿手的活兒。他時常得到一個蘋果、一個香蕉或者一串挺不錯的葡萄,有時攤主會給他一個10芬尼的硬幣作為報酬……他把掙來的錢拿去買水果糖,分送給學校的那些孩子們。他盤算,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再嘲笑他了。”

我接觸過的許多孩子甚至是成年人,他們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公式,即“我的價值=我的表現”。如果我再漂亮一點兒、如果我的成績再好一點兒、如果我能擁有權力和金錢,我就可以讓別人對我的看法有所改變,我就會更接納我自己一些。他們認為必須要向別人證明自身的價值,他們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活在不安的狀況里,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那項調查問卷中“76%的學生因考試而心情不好”的原因。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成就動機過高的時候,會導致效率下降。當這些孩子越想通過好成績證明自己的時候,他們的成績就越不理想,形成惡性循環。

那么,如何幫助孩子接納自己,輕鬆地展現自我,成為自信自尊的人呢?《火鞋與風鞋》中的風鞋爸爸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

風鞋爸爸對孩子完全接納。當迪姆向他傾訴內心的痛苦“想成為另外一個男孩子”時,他邊說邊笑:“我從來不曾想過要一個另外的迪姆,你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讓我們稱心如意的一個。”被接納的孩子才能接納他自己,但特別要強調的是,這種接納是無條件的接納,這是基於孩子本身——因為你就是你,所以我愛你、接納你;有條件的接納基於孩子的行為——如果你達到要求了、表現好了,我就愛你。我曾經聽到一個孩子這樣說:“這次期末考試我給你考多少分你會高興呀?”很多孩子在經歷這種“因為所以”而非“無論如何”的接納與愛。

風鞋爸爸對孩子非常了解。在孩子面臨極大痛苦的時候,他送給孩子一份特別的禮物——暫時離開“傷心”之地,穿上新鞋,背上背囊跟著父親走進大山。在與兒子的漫遊中,他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用自己的能力戰勝一個個困難,體驗成就感。

風鞋爸爸善於用故事啟迪孩子。書中共講了8個故事,個個精彩,讓我感嘆好的故事可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他所講的每一個故事都那么恰到好處,特別是當迪姆因為胖又一次被人嘲笑時,他給迪姆講了“傷心的小黑羊”的故事,然後對迪姆說:“你本來就該懂得,如果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那這個世界不是太單調太無聊了嗎?”他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獨特、自己的獨一無二,幫助迪姆接納自己,走出自卑。

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告訴我們的孩子:你的價值在於你本身,地球上有50億人,沒有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努力活出你的價值,用一句中國的古話來說:“天生我才必有用”!(作者系人大附中心理教師、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