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後,家長與孩子交流8步走

各學校的期中考試剛剛結束,在判卷、學校總結成績之後,令多數學生“恐慌”的家長會就要開始了。據了解,大多數學生對家長會存在牴觸情緒,只要爸媽去開家長會,孩子就會忐忑不安地在家裡等待,猜測老師會和爸媽說什麼。但通常情況下,爸媽回來後,臉色“多雲轉陰”的時候偏多。

■個案例舉小表揚大批評

初三學生彭鑫的學習成績一直處於班裡的中下游,這次期中考試成績有了明顯進步。但當媽媽去開家長會的時候,她仍然感到緊張,連最喜歡看的電視都看不進去。她總感覺老師又會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告訴媽媽,使媽媽不高興,回來後又免不了罵她一頓。

家長會後的結果與彭鑫的想像一樣,媽媽對她的進步只表揚了兩句,而後又開始數落她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課堂紀律問題,而且態度照舊極為惡劣。

彭鑫無奈地說:“我已經努力了,但家長會沒有讓我得到應有的表揚,而是更多的批評,我真不知道開家長會有什麼好,老師和家長見面只會讓我很痛苦。”

70%的學生恐懼開家長會

據北京市匯文中學主管德育的副校長謝海濤介紹,從調查結果看,至少有70%的學生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提心弔膽,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認的好學生。謝副校長說,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家長會的主要內容是老師向家長揭孩子的短兒,甚至有些家長會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以至於家長都不願意開家長會,怕丟面子,而學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老師在家長會上以表揚學生為主,但多數家長回家後只表揚孩子幾句,剩下的又是一頓臭批。在學校進行的一次測試中,老師在家長會上表揚了全班同學,第二天老師問學生,誰在家長會後得到了家長的表揚,舉手的只有兩名同學。

家長會後的教育方法亟待改變

北京市中國小生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趙淑敏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應該是一種遷移教育,把老師的要求放入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

比如老師在家長會上說,孩子做題要有步驟,家長就要在平時注意要求孩子做事有秩序,從而帶動學習方法上的進步,這裡貫穿了家長的思考過程。然而,在家長會後,多數家長只是簡單重複老師的要求,甚至用嚴厲的態度讓孩子記住。孩子在學校和家裡聽到的是一樣的指責,必然會產生牴觸情緒,根本達不到讓孩子學習進步的目的。

而且,有些家長在家長會後教育孩子時,也習慣於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與老師的意見相結合,誇大孩子在學校的問題,這會使孩子認為老師沒有如實反映他在學校的情況,對老師也產生牴觸情緒。

老師為了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不僅將家長會上說的話斟酌再三,還會隱瞞一些情況。這樣就使家長會失去了促使孩子進步的作用,並且成為老師、家長和學生的矛盾集合體。

■專家觀點

讓家長成為家長會的主體

謝海濤(北京市匯文中學德育副校長)

家長和老師作為教育主體,他們之間的溝通十分重要,而家長會正是老師與家長溝通的好機會,以便於老師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過去的家長會相當於老師進行的批評會,既批評學生不用功學習,老師也比家長高一等,批評家長沒配合學校進行教育。這就使家長失去了教育的主體地位,甚至搞得許多家長感覺很沒面子,對開家長會有牴觸情緒。

其實,家長會應該是老師和家長平等交流的平台,老師要做的是為家長提供有效信息,對學生進行客觀的分析,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並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正的方式。這才是改變家長會現狀的關鍵所在。

過去老師一個人唱主角的家長會形式也要有所改變。首先,減少科任老師發言的比重,找一兩門問題最突出的科任老師發言即可。原來的家長會總是校長講完了,科任老師講,然後班主任再講,家長一聽就是三四個小時,積極性肯定不高。要儘量縮短家長會時間。

其次,要讓家長回歸主體地位,就要給家長提意見的時間,讓家長有參與感,願意來參加家長會。同時還可以請優秀家長介紹經驗,請進步大的學生講學習方法,請學生訴說自己的苦衷,將這些內容融入家長會,可以使形式更靈活,信息交流更徹底,效果也就更好。

第三,老師要在家長會前認真備課,向各科老師收集信息,通過電話和家訪的形式了解家長的要求。老師在家長會中應該充當信息交流橋樑和組織者的角色。

第四,老師如果想在會後留下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家長,不要在會上點名,這樣會讓家長很沒面子,可以會前電話通知。或者乾脆告訴家長們誰有問題就自願留下來,那些孩子成績不好又很負責任的家長自然會留下來與老師做進一步交談。

■典型表現

情緒波動型:依據情況隨時“變臉”

素描:這類家長在家長會前,對孩子百般呵護,認為孩子學習已經很辛苦了,又沒有什麼過錯,所以就不給孩子很大壓力,而且自認為對孩子比較了解,親職教育做得很認真、很適度。到開家長會時看到別的孩子更出色,老師又指出了他(她)的孩子的不足,便難以接受,回家後一改往日的和顏悅色,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

分析:家長會讓這類家長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難以接受在老師眼裡孩子會有許多問題的現實,從而把這種波動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這類家長容易因為家長會給孩子打上壞學生的標籤,把老師的評價和要求當成對付孩子的武器,往往一遍遍地簡單重複老師指出的不足,質問孩子平時為什麼不注意這些問題,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對立面。這類家長應該想想孩子是否能夠接受態度由好轉壞的巨大反差,如果孩子與家長處於對立面,親職教育是難以實施的。

因此,不應否定孩子過去的表現,看到問題是件好事,家長應該與孩子站在同一立場上去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幫孩子改正。家長要與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沿著同一方向尋求共同進步。

以偏概全型:急功近利只關注孩子自身

素描:這類家長參加家長會的主要目的是從老師那裡得到一切有關自己孩子的信息。家長會上,當校領導和班主任老師介紹學校、年級情況和下一階段學校整體安排時,往往是以事不關己的態度閉目養神,只有到了班主任點評學生表現時才注意聽有沒有提到自己的孩子。家長會後圍著老師,調查孩子在校情況,當老師指出孩子的不足時,就在老師面前痛下決心一定嚴格要求,並已經想好了回家怎么“收拾”孩子。

分析:家長會是這類家長的情報站,他們有針對性地選擇自認為有用的信息記錄下來,以備在“教育”孩子時使用。

但是家長會上傳達的學校近階段的教學計畫和任務、課程改革的內容、老師對學生的具體要求等重要信息都被這類家長忽略了,他們所關注的不過是孩子的成績和紀律,往往顯得很功利,而且會帶來家長和孩子之間不必要的誤會。這種現象在家長會後極為普遍,而且也是造成家長認為“孩子什麼道理都懂,就是不聽話”的根本原因。

不以為然型:匆匆忙忙應付差事

素描:這類家長在拿到家長會通知書時,就會對著孩子說:“你看我這么忙,還得去給你開家長會。”到了會場,也是總顯出一副“公務繁忙”的樣子,對老師們的連續發言表示反感,盼著家長會及早結束,有的家長甚至在家長會沒結束時就以各種理由中途退場。回家後,孩子問起家長會情況,家長只有一句話:“老師讓你好好學習!”分析:這類家長參加家長會只是應付差事,他們的表現不僅會給老師留下不負責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這種不積極的心態會對學生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親職教育的關鍵是家長將對家庭、生活的熱愛用日常表現傳遞給孩子,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成功的心態和良好習慣。其實,培養這兩點很簡單,就是家長從小事做起,為孩子作榜樣。

如果家長不重視家長會,不能達到與老師溝通的效果,找不出孩子的問題,就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孩子學習不好,家長就不應該指責孩子和老師,其中的責任要由家長來承擔。可以說,家長對孩子嚴格的教育應該從家長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嚴格要求開始。

最受歡迎型:積極認真注意溝通方法

素描:這類家長在家長會上認真聽每一位老師的發言,並把關鍵內容記錄下來,甚至寫出為達到老師要求所採取的措施。

這類家長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都比較好。他們會等班主任與留下的家長交談完之後,再與班主任進一步溝通,明確孩子仍然存在的問題,並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回家後也能坐下來與孩子平靜地交談。

分析:這類家長應該是最受孩子和老師歡迎的。他們一般都是平常就很注意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情況比較了解,而且與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繫,更重要的是經常思考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和遇到的問題,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及時為孩子提出合理化建議。

在開家長會時,這類家長對想要了解的問題和向老師提的建議都很明確,聽老師發言很有目的性。會後也鎮定自若,當老師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時,有不出所料的感覺,與老師商量改進的方法。

這類家長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成功,其實源於家長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成功,家長用自己的思考帶動孩子自己的思考,用理性促成老師、家長和孩子的和諧統一。

分析專家:北京市中國小生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趙淑敏

■經驗之談

家長與孩子交流最好循序漸進

張海燕(一名初三年級班長的家長)

我在開家長會時,首先會準備一個專門記錄家長會內容的本,所記內容要儘量包括每一位老師的話和所有信息。開完會回到家,不會馬上跟孩子談學習的事,其實孩子在忐忑不安中等了一下午也挺不容易的,所以要用親和的態度給孩子一種不會挨罵,也不會挨打的感覺,讓孩子能耐心地聽你說家長會的內容。

第1步:先向孩子介紹家長會上都有哪些人發言了,概括一下發言的內容,讓孩子了解家長會的全過程。

第2步:說說班主任表揚了哪些同學、批評了哪些同學。如果自己孩子受到了表揚,一定要重點加以肯定。

第3步:具體到孩子身上,介紹一下班主任及科任老師對他的評價,儘量做到客觀、真實地轉達。

第4步:如果有家長會記錄本的話,可以將上次家長會老師的評價以及成績與這次的進行比較,分析哪方面有進步,哪方面存在不足或退步。

第5步:和孩子一起找出進步的原因和方法,加以總結。一定要對孩子的努力加以肯定。

第6步:與孩子一起思考一下,能不能把這些方法用於不足的方面,加以改進。

第7步:要求孩子用書面形式列出需鞏固和改進的地方,並制定出下一階段的學習計畫。

第8步:把學習計畫記在家長會記錄本上,以備時常提醒孩子按計畫行事,過半個月還要檢查一下計畫完成情況以及取得的成效。

■魔鬼詞典

受難日:家長會無疑是多數學生最難過的日子之一,除了在痛苦和恐懼中等家長回來,家長回來後,要是臉色陰沉,還免不了一頓臭罵或暴打,所以有些學生把自己形容成耶穌,將家長會形容為“受難日”。

接頭:在學生眼裡,家長會就是為家長和老師交換情報準備的,他們在家長會上從對方那兒獵取所需的情報,以便更好地對付學生。那么,學生自然會把老師和家長看成正在“接頭”的諜報人員。

返老還童: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會把成績不好或調皮的學生家長留下來,狠批一頓。使得這部分家長很怕去開家長會,一位家長這樣說過:“我小時候就經常被老師和父母罵,誰想今天會因為兒子挨老師的罵,在低著頭挨罵的時候,真有點兒重返童年的感覺。”左右為難:有些老師常常為開家長會犯難。不向家長反映真實的情況,有失職之嫌;向家長匯報了孩子的不足,又怕家長回去把問題誇大,對孩子拳腳相加,這會使孩子認為老師是告密者,記恨老師。真是讓老師“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