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

創造力是一個人在傳統知識和習慣的包圍中,發現、探索、掌握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說,創造是無法在現有知識中找到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只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發現。比如,有的父母對待孩子的問題,要么給予現成的答案,結果使孩子逐漸養成懶得動腦筋的習慣,要么置之不理,甚至叫孩子閉嘴。也有些好奇的孩子喜歡把家中的東西拆開來探究,而父母將之視為“不務正業”,當然少不了一頓責罵,孩子的創造性便漸漸消失了。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過:善於創造的人,往往具有一個賓士的腦筋。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孩子“破壞”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孩子的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新鮮玩具給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

不料,這位老師卻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這個母親不解其意,老師給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那我現在該怎么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迭。“補救的辦法是有的。”老師接著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鐘錶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理費就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故事明白無誤地告訴父母,要保持孩子的創造性,讓孩子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會創造。

創新是成為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孩子從小展現出來的創新天賦是各種各樣的,他們愛幻想,愛動,而且,沒有成人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敢於將大膽的想法付諸實施。在這些幻想中,蘊含著大量創新的火花,猶如金礦中蘊含著金子。如果沒有父母的慧眼識金,沒有他們的扶持和鼓勵,他們的創造性就只有夭折的命運。

張肇牧從小就聰明異常,考入全國最好的大學——北京大學,畢業後又被哈佛錄取,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在眾多對他敞開大門的世界著名大公司中,他選擇了所羅門金融投資公司,年薪15萬美元。如果他工作夠5年,薪水將以幾何級數增長,但是對於張肇牧來說,不斷嘗試新鮮的東西遠比在一個地方待著舒服。張肇牧也許只是平常人中的一個,但是他有一個富有愛心和智慧的母親,在母親這位人生第一位老師的培養下,張肇牧才能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一天媽媽下班回到家後,剛走近廚房,就嗅到一股怪怪的刺鼻的味道,從來沒有聞到過。

肇牧正在廚房裡,他看見了媽媽,就直往後退,他努力想用身子擋住後面的一個大缽頭。媽媽過去一看,濃烈的怪味正來源於這個大缽頭中的東西。

原來,淘氣的肇牧竟然把架子上的醬油、醋、料酒、麻油、蝦油鹵、番茄醬等等,凡是瓶裝的液體流質,統統都倒在一起,調成了黑糊糊的一缽。媽媽頓時就發火了:“你什麼不能玩啊?為什麼這么淘氣啊?”

肇牧低垂著頭,怯怯地說:“媽媽,我想配一種藥水,讓蚊蟲一叮就自己死掉。”

儘管這餐晚飯弄得爸爸媽媽前所未有地手忙腳亂,但是他們沒有打他,甚至重言重語也沒說一句,孩子雖然做了件傻事,但其中蘊涵著的創造欲是極可貴的。

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創造力,儘管它只是雛形,卻又是偉大的。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我們的建議是:

●提高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孩子愛搞“破壞”屬天性使然,是其創造萌芽的一種體現。他們對各類陌生事物充滿新鮮、好奇,並身體力行,欲用自己雙手探求這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孩子這種天性,多方引導、鼓勵,小孩的創造萌芽就會得到進一步深化。反之,老實文靜聽話的乖孩子,家庭雖少了“破壞”氣氛,大人安心,但孩子天性抹殺了,培養出的孩子多半循規蹈矩,缺少頭腦,依賴性強,泯滅了孩子愛動、好奇、勇敢,甚至冒險的天性。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代替包辦,直接告訴答案,也不要直接告訴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應提示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教育孩子要勇於認錯、勇於承擔責任。這是科學創造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輔導孩子自己動手。父母可以經常指導孩子做一些小玩具、小實驗,關鍵是讓孩子自己做,並且要一絲不苟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