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怎樣讀

怎樣讀,這裡談談語句的條理、氣韻等的吸收、儲藏。

  ,學的是表達習慣,方法是熟。那是只就學“會”說的,如果還想學“好”,熟就還有質和量兩方面的要求。記得前些年聽一個中年婦女說:“看《紅樓夢》,欣賞鳳姐的口才,總覺得自己不會說話,乾巴巴的,總是那幾個詞,那幾個調調,死氣沉沉。”這話或者有些謙遜意味,但道理總是對的;從正面說,是想說得好,就必須在確切、簡練的基礎之上靈活多變,生動流利。這從哪裡來呢?語言不容許生造,──就算是可以創新吧,也總是吸收、融會〔融會:融合、參合。〕前人的表達方法,運用自己的靈機,“稍微”靈活一下。總之,辦法只能是“多”(量)吸收“好”(質)的表達方法,融會而儲存之(熟),等待時機一來,讓它自己跳出來套用。這吸收,可以來自聽,但主要是來自讀。

  讀,為的是吸收。吸收包括內容和表達兩方面,這裡著重談表達方面。讀要講方法,方法對,吸收得快,所得堅實明晰;方法不對,吸收得慢甚至不能吸收,即使小有所得也模模糊糊。所謂方法不對,是指那種浮光掠影〔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即逝。〕或淺嘗的“看”書方法。這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目十行〔一目十行:一眼看十行書,形容看書速度很快。〕至少是一目兩行的閱讀辦法。有不少人,看小人書,看小說,目的是玩賞〔玩賞:玩味、欣賞。〕故事,而且急於想知道結局,這就不能不一掃而過。這樣看,故事的情節像是大致清楚了,可是記敘故事的文字,用什麼樣的詞語,語句怎樣連貫,有什麼妙筆值得欣賞,等等,卻視而不見,輕輕放過。另一種,可以舉有些學生的應付語文課為例,學過一課,會說大意,會講難詞,會答習題,估計再上課能答問,期考能答考卷,於是放下,永不再問。這樣學,也是不管表達習慣的底里,自然也就談不到吸收和融會了。

  所謂表達習慣的底里,深一些探索,應該說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思路內部的自然聯繫,二是語言內部的自然聯繫。遇一事物,或想一事物,此事物的關係事物,以及它的輕重、是非、利害,乃至自己應取的態度,等等,都出現在思路中。先想到什麼,後想到什麼,如何過渡,自然可以靈活變化,但百變不離其宗,比如由柳樹可以想到楊花,想到堤岸,甚至想到灞橋〔灞(bà)橋:渭水支流灞水上的一座橋,在今陝西西安市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送別,等等,卻不會想到信紙、圖釘等。思路中的由此及彼,可小異而有大同,是思路內部的自然聯繫。語言內部也一樣,也有大同小異的自然聯繫,比如常情之下,“因為”之後接“所以”,“雖然”之後接“但是”,正說之後接反說,總說之後接分說,設問之後接答話,等等,也是萬變不離其宗。這種思路和語言的內部聯繫雖然近於“熟套”〔熟套:比喻成系統的技巧或手法。〕,卻有它的大道理和大作用。所謂大道理,是合乎思想和語言的本然條理;所謂大作用,是順著這個路子想,順著這個習慣表達,讀者會感到清晰自然,點頭稱善。反之,你偏偏離開這個路子想,離開這個習慣表達,讀者一定會感到離奇古怪,莫明其妙。因此,學作文就不能不用大力量求熟悉這個熟套。怎么熟?主要是用正確的方法讀。

  所謂正確的方法,由要求方面說是了解文字意義之外,還要把文字所含的思路條理和語言條理印入腦中,成為熟套的一部分。想做到這樣,就必須全神貫注〔全神貫註:全副精力高度集中。〕地或說一面吟誦一面體會地由慢而漸漸快地讀若干遍,直到熟了,能嘗到其韻味為止。一面吟誦一面體會是舊時代讀書人練基本功的方法。據說清朝桐城派大師姚鼐〔姚鼐(nài)(1732—1815):清代散文家,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有《惜抱軒全集》。〕讀韓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間換氣才能成聲,可見在體會格調的頓挫上是如何認真。魯迅《朝花夕拾》寫三味書屋老先生讀“鐵如意,指揮倜儻〔倜儻(tìtǎng):灑脫,不拘束。〕……”的情形更加形象,是:“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這種表現,魯迅稱之為“讀書入神”,狀貌也許近於可笑,但那種認真體會其韻味的態度總是好的。我們現在讀的雖然主要是白話,入神讀的辦法卻仍然值得借鑑。做法是這樣:以中學時代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講過之後,意思完全明白了,不可放下不管,要讀。起初要讀慢些,出聲不出聲均可,但要字字咬清楚,隨著詞語意義的需要,有疾有徐,有高有低,口中成聲,心中體會思路和語言的條理,尤其是前後的銜接。這樣讀兩三遍,熟些了,放下。過幾天,再……直到純熟,上句沒讀完,下句像是衝口而出為止。像是衝口而出,這是語言的熟套已經印入腦中,到自己拿筆自然就不會不知如何表達了。

  以上的讀法是“精讀”,當然只有讀上好的,練基本功才這樣,不能篇篇如此。有些讀物宜於瀏覽。這裡專說精讀的要求。就我所知,現在不少人是看而不讀。看,浮光掠影,甚至語句怎樣聯繫都毫無所感,自然不能學到前人的熟套。心中沒有熟套,及至有文要作,自然會感到思路不清,辭不達意。學作文,必須先學會精讀。這也許不是省事的辦法,但它決不是既無味又無效的辦法,只要按部就班〔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程式。〕,持之以恆〔持之以恆:有恆心地堅持下去。持,保持。恆,恆心。〕,漸漸就會興趣增長,積累增厚,總有一天(多則3年5年),會獲得水到渠成〔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之樂。

  註:《怎樣讀》節選自《張中行作品集》第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張中行,當代著名學者、作家。

  不妨把作者倡導的讀書方法,用到自己的閱讀中,看看效果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