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註冊資產評估師《財務會計》考試大綱(十)

10.期間費用,是指不計入產品生產成本、直接計入發生當期損益的費用,包括管理費用、營業用和財務費用。期間費用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發生當期的損益。

11.利潤

(1)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2)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收入;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支出。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郵應當分別核算,並在利潤表中分列項目反映。營業外支出應當分別核算,並在利潤表中分列項目反映。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還應當按其具體收入和支出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3)企業實際收到先征後返的增值稅、企業按銷量或工作量等依據國家規定的補助定額計算關按期給予的定額補助、以及屬於國家財政扶持的領域而給的其他形式的補助,計入補貼收入。

12所得稅

(1)所得稅,是指企業應計入當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企業應交所得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所得稅稅費

(2)會計制度與稅法對收益、費用、資產、負債等的確認時間和範圍的規定不同,導致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之間的差導,分為永久性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是某一會計期間內,由於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處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咱差異在本期發生,不會在以後各期轉回。

時是性差異是由於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認收益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時間性差異發生於某一會計期間,但在以後一期或若干期內能夠轉回。

(3)對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企業可以選擇採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會計處理。

○1應付稅款示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為所提稅費用的方法。根據該方法,本期所提稅費用是按照本期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的所提稅稅率計算的應交所得稅,即本期從利潤中扣除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的應交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的所得稅。應付稅款法下,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不單獨核算。與本期發生的永久性差異同樣處理。

○2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遞延和分攤到以後各期。根據該方法,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包括在利潤表的所得稅費用項目內,以及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餘額中。具體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時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遞延法和債務法。

在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如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出現借方金額的,為了慎重起見,如在以轉回時間性差異的時期內(一般為3年),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的,才能確認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產作為遞延稅款的借方反映;否則,應於發生時間性差異的當期確認為所得稅費用。

13.企業本年實現的淨利潤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潤為可低分配的利潤。企業應分別不同的利潤分配內容進行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