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靚麗的聯考記敘文——人物描寫六技巧(6)

  (六)正面側面兩烘托

寫人記事可正面描摹,以見真形;也可側面烘托,以顯神韻,正面描摹,即對作文中要寫的人物、事件、環境等具體、生動、形象的刻畫。側面烘托,則是借他人他物或環境,以幫襯此人此物此景顯出精神的一種方法,這產,寫事件則場面活現,寫人物則栩栩如生。下邊我們結合典型的例子,來做些品析。

先看看葉君健先生的《看戲》。作者為了寫出首都人民對京劇藝術的熱愛,對梅蘭芳大師的膜拜,從環境和場面上進行著力的描繪:“時間是晚上八點,太陽雖然早已落下,但暑氣並沒有收斂。沒有風,公園裡的那些屹立著的古樹是靜靜的。樹葉子也是靜靜的。”但不是沒有人:“人擠得非常滿。每個角落裡都是人,連過道的石階上都坐著人:工人、店員、手藝人、幹部、學生,甚至近效來的農民,這簡直像一個人海。他們所發散出來的熱力和空氣中的暑氣凝結在一起,罩在這個人海上面像一層煙霧。”京劇藝術作為國粹的魔力,梅蘭芳大師作為國寶的魅力,不著一宇,已全然烘托而出。如此,還嫌不夠,再寫“穆桂英”出場時:“這個平靜的海面陡然膨脹起來了,它上面捲起了一陣暴風雨,觀眾像觸了電似的對這位英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這時彩雲托出圓月:“她開始唱了,她圓潤的歌喉在夜空中顫動,聽起來似乎遼遠而又逼近,似柔和而又鏗鏘。歌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的優雅的‘水袖’中,從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一個人心裡,引起一片深遠的回音。”這樣,側面烘托,正面勾畫,滿場熱情的觀眾和一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了。

我們再來看看劉鶚《老殘遊記》中“明湖居聽書”的精彩描寫,先看正面:“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三四疊,節節高起……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聘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又如一條飛蛇在黃山36蜂半中腰裡盤鏇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極力刻畫王小玉唱書的高超技藝時,不忘從側面渲染烘托:“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一個絕世的說書唱書藝術家,巍然而立。

再看《口技》寫“京中有善口技者”:“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側面烘托)。“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即而兒醒,大啼……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正面描繪)。接著:“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再從側面渲染)“忽一人大呼‘火起’,……俄面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正面再度刻畫)。“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撫尺而已”(側面烘托中結束)。正面反覆的描摹、刻畫,側面再三的烘托、渲染,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由上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正面描摩與側面烘托有面結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廣田在《花潮》中寫觀花人如潮如疾的情形,只從正面直接描寫,也情意動人:“有人走累了,揀個最好的地方坐下來,不一會兒,又感到這裡不夠好,也許別個地方更好吧,於是站起來,既依依不捨,又滿懷嚮往,慢步移向別處去。多數人都在花下走來走去,這棵樹下看看,好,那棵樹下看看,也好,佇立在另一棵樹下仔細端詳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有很大方,只是駐足觀賞,有人貪心重,伸手一枝花來搖搖,或者乾脆翹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鬥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們面對這綺麗的風光,真是徒喚奈何了。”漢樂府名篇《陌上桑》寫美女羅敷的容貌之美則主要從側面突出:“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巾肖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一個令行人,農民都看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便有多美。這就不僅側面烘託了羅敷貌美驚人,更主要的還調動了讀者的想像,融入了讀者的再創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備了神韻。

概而言之,你如果能讓讀者對你筆下的人物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經其事的感覺的話,就證明你的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相當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