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復讀生三座大山壓心頭

我省今年高招錄取工作現已順利結束。今年我省有4萬餘名考生報名參加聯考,其中有16489名考生被本科學校錄取。儘管我省聯考錄取率高達八成以上,仍有部分考生不幸落榜。選擇復讀的落榜生,心情都如一粒石子沉入水底。

案例一

心情失落如同離群孤雁

今年聯考錄取最後一天,昌江中學應屆高中畢業生小李下定決心重讀高三。小李考了400多分(文科),上了專科高職批錄取分數線,在填報志願時,他還在鼓勵自己,頂住,今年能走儘量走。他沒想到,在專科高職批中有好幾十人的考分在600分以上,第一志願投檔後,連500多分的學生都落了下來。小李所報的志願算得上熱門,連補報志願的機會都沒抓住,說不倒霉都不行。

小李是海邊長大的孩子,家境很不好,印象最深刻的是母親補漁網的鏡頭,母親的白髮覆蓋著皺紋,自家的漁網已經千瘡百孔。高中三年,無論心情多惡劣,小李從不放棄靠努力改變命運的理想。他是學校優秀團幹部,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昌江中學有很多優秀學生來自貧困家庭,大家彼此鼓勵,統一行動,苦中有樂。有集體的溫暖中,物質貧困的小李每天都很快樂。可這一次,快樂突然被丟光了,要好的幾個同學全都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陸續起程去全國各地上大學了。只落下了他一人。

一向自認為堅強的小李開始對自己的理想產生了懷疑,自己真的能改變家庭命運嗎?或是像父輩一樣,在漁船上搖著零零碎碎的日月?

教過小李的一位老師對記者說,最近他調離昌江中學,聯考成績公布後,接到過小李打來的幾個電話,他每次總要說“我考砸了,很對不起你們”,可是從音調上聽,他心中還抱著希望。可自聯考錄取結束後,再也沒接到過他的電話。

案例二

聯考失利怨氣化為勇氣

聯考前,很多同學和親友都認為小林可以考上重點大學,沒想到,平時考試總排前幾名的小林聯考才得了580多分(理科)。按說依此考分完全可以被普通大學錄取,可小林不乾,他堅持復讀。

海口一所民辦學校負責招生的副校長對記者說,小林要求來學校復讀,好幾位老師勸他說,明年的聯考模式可能對復讀生不利,今年能上大學就不要復讀。可這孩子看起來很倔,當場交了錢,馬上就插進高三上課了。

小林的志向是考重點大學,即使考不上清華、北大,至少也要上“211”。聯考失意讓他憋了一肚子氣,後來,氣惱變成了勇氣。“幹嗎要被一棒子打死?我一定要考上重點。”小林認為自己復讀的勝算較大,一是家庭條件較好,不用有後顧之憂;二是他基礎好,自認花一年的時間訓練課改後新的考試方式並不困難。小林說,他一向認為學校的實力能左右前程,如果到自己不滿意的學校上學,要過4年不開心的生活,而如果復讀成功的話,只過1年不開心的生活而已。比比看,還是復讀划算。

三大復讀現象

〔現象一〕

明年聯考模式發生變化 課改變化壓碎復讀夢

瓊海落榜生小蘇放棄了復讀,選擇外出打工。她務農的父親對記者說,明年聯考要改革,再讀也沒希望了。比小蘇運氣稍好的聯考生被專科學校錄取後,即使心裡感到不如意,也毅然而決然地去上學了。

今年考生選擇復讀壓力實在極大,眾多教育界人士一一列舉考生選擇復讀將面臨的不利因素。其一是,非課改模式下成長的考生,與課改首批畢業生同搏考場,勝算的把握不會很大。作為我國首批高中課改實驗區,2007年,經歷三年課改薰染的首批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將參加聯考。明年聯考到底會出什麼樣的題,現在誰也說不準,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命題的標準要與課改後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接軌。如果今年的考生選擇復讀參加明年聯考,這就意味著,他要用1年的時間去重新學習、適應應屆生們演練了3年的學習模式。海口景山學校特級教師張一說,對於必修課而言,復讀生還比較容易適應,對於選修課而言,想儘快適應很難,而如果不得要領,有可能連題都不會做。

2006年聯考,學生考的是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而明年的聯考模式已經確定將變為“3+3+基礎會考”,原本捆在一起的科目,明年將單獨分科考試,以適應超量給題,選擇做題的需要。應屆畢業生在平日練習里,對類似的題型能捻輕就熟,而選擇復讀的考生對考試模式、考試時間的變化能適應到什麼程度,尚待考驗。

老師們還指出,今年的高二學生已經進行基礎會考,與以往會考不同的是,基礎會考的最大特點是“文考理、理考文”,即文科生要考物理、化學、生物及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理科生要考政治、歷史、地理及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考試成績的10%將計入明年聯考總分。今年選擇復讀的往屆生明年須參加基礎會考補考,否則這一塊成績將缺失。但補考談何容易?這意味著他們要重新把一些可能早已遺忘的知識點找回來,否則跟應屆生拼肯定吃虧。儘管10%看上去不是特別多,但是以每科100分、最多可折出40分來計,誰能在聯考考場上丟得起40分呢?

〔現象二〕

教育部門禁招收復讀生 找所學校真的很難

教育部於2002年下發的《關於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02年秋季開學起,各地公辦高中不得占用學校正常的教育資源舉辦高中畢業生復讀班,也不得招收高中畢業生插班復讀。

從那時起,復讀便如同地下活動般隱秘,上重點中學復讀不是走不通,但一定要找準門路,還要交高額費用。我省教育部門對聯考復讀現象的態度是“堅決制止公辦普通中學舉辦高中畢業生復讀班的行為,對已經招收高中畢業生復讀的要給予清退”。理由是,一些公辦普通中學招收高中畢業生復讀使本來已經短缺的高中教育資源更趨緊張,其收費問題也沒得到有關部門許可。

最令復讀生鬱悶的是,學校在對復讀生挑三揀四,只收分數高的復讀生,如果考分低,即使花大把銀子也不管用。

〔現象三〕

自卑、焦慮、淡漠 難以驅逐的灰色心理

一些高中老師認為,復讀學生的心理壓力要遠遠大於高三,對於他們來說,做好心理調節十分必要。

據了解,很多復讀生在心理上突出的表現是:自卑、焦慮、淡漠,低分復讀生表現更為突出。由於經歷了聯考失敗的打擊,這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知識、能力、精力都產生了懷疑:在家庭中,他們感覺無法面對家長;在周圍鄰居眼中,感覺低人一等;在同學中間,覺得技不如人。焦慮幾乎是所有復讀生的“通病”。最大的表現是考試中的患得患失:復讀期間,不管是什麼形式的考試,他們都非常敏感,一旦成績不好,就會非常著急,而這種情況在普通高三班,並不是特別明顯。考個好學校,這幾乎成了他們的唯一信念。越是這樣,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大,而焦慮情緒也越重。

針對復讀生的幾大心理特點,有經驗的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調節: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釋放壓力。不要過分苛求自己,否則整個“高四”過程,會一直處於低落與失敗的狀態。要學會自我減壓,具體說,就是要學會宣洩和轉移情緒以及自我安慰。復讀過程中,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會接踵而來,每一次考試都有進步是不可能的,復讀生要學會正確看待平時的考試,通過考試檢查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及時查漏補缺。學會轉移情緒,用打球、聽音樂等娛樂形式,來轉移自己的心理焦慮。

聯考落榜不是一場噩夢

湘江評論

日前,聯考各類分數線已經確定,錄取工作正全面展開,聯考學生可謂是“幾家歡幾家愁”。過線的歡天喜地,奔走相告;沒過線的愁眉不展,唉聲嘆氣。聯考固然是通往成才之路的重要通道,多年來,很多地方,很多家長已經把聯考等同於光宗耀祖,進士及第,望子成龍的心態可見一斑,無數的考生也為了命運,背水一戰,種種心態的唆使,讓聯考背負上沉重的希望。

其實,聯考的成績不能說明一切,聯考的失敗也並不意味著輸掉了一生。人生路途的偶爾失意,也許會是立志奮進的動力,成為通往成功的階梯。歷史上,就有很多在逆境中奮起的例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因科舉名落孫山而鬱鬱寡歡,後奮發努力,成一代名家。清代的田文鏡雖有過參加鄉試的經歷,但未得科名,後以監生出仕,一心為國,不避嫌怨,推行新政,很快就得到雍正皇帝的賞識;孫中山先生也是在科舉失利後,推行三民主義,最終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落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臨場發揮失常等諸多因素都可能成為聯考落榜的原因。聯考落榜絕對不是對一個人的否定,聯考落榜也不意味著人生就此失去價值,實現人生價值也非只有聯考這“華山一條路”。開放的多元社會中需要大批的實用人才,上不了大學,可以上高職,上技校,學得一技之長,通過自己掌握的技能,一樣可以在社會中占得一席之地。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沒有上過大學,電腦界奇才戴爾沒上過大學,中國的韓寒也沒有上過大學,他們從從另外一個側面詮釋了“上大學”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良材始於平伍,名駒出自歷險”,更有一大批落榜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致富狀元”,“崗位標兵”,“科技帶頭人”等優秀人才,這些實例不勝枚舉,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一樣可有取得不平凡的成績,在工作實踐中一樣可以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創業者之歌。高職生,技校生是普通勞動者,大學生也是普通勞動者,觀念一變天地寬,掌握的一兩項技能,就可以找到合適自己的崗位,從外企到中小企業,再到民營企業,也可以靈活就業、自主創業,施展自己才華的空間何其之大。可見,成才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沒有必要都去擠聯考那座獨木橋。

一言蔽之,聯考落榜不是一場噩夢,聯考落榜也沒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志向。“勞動最光榮,工作沒尊卑,崗位無貴賤,行行出狀元”,惟願千萬落榜生能有一顆平常心,學得一技之長後,從零開始,腳踏實地的紮根於日新月異的大社會,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努力拚搏,在廣闊的人生大舞台上大顯身手,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