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基礎》問題解答(三)

  問題解答三 
1.提問:請問該怎樣理解“保證責任”?
解答:保證是指第三人(即保證人)為債務人的債務履行作擔保。由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保證擔保的範圍包括主債權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債權的費用,但保證契約另有約定的,按其約定。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範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人應當對全部債務承擔責任。 
2.提問:第一章里“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這裡的“兩個以上”是什麼意思?
解答:問題中提及的“兩個以上”,是指根據法律規定,因契約中約定、或訴訟標的、或引起法律關係變化的法律事實,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例如因契約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契約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3.提問:第一章中訴訟時效里有這么一句話“權利人的實體權利並不消滅,債務人自願履行的,不受時效限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解答:舉例說明:a企業向b企業借款100萬元長期未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b企業喪失了依訴訟程式強制a企業履行清還欠款義務的權利,但b企業仍是a企業的債權人,b企業作為債權人應享有的有關權利並未消滅,只是不能依訴訟程式強制a企業履行清還欠款,同樣,a企業履行清還欠款義務也沒有消滅,如a企業自願履行償債義務的,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4.提問:第一章“最長訴訟時效期間”里有一句話,“對在20年內始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自己權利受侵害的當事人”,這個“不應當知道”是什麼意思? 
解答:應與本輔導教材的前一句話“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一起閱讀來理解,這裡的“應當知道”,一般是指在正常的情況下,當事人對權利被侵害的事實應該是知悉的;反之,“不應當知道”,一般是指在不正常的情況下,或特殊的情況下,當事人對權利被侵害的事實不知悉。 
5.提問:請問書中有這么一段話,“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複議決定為最終裁決。”不解,難道這點決定,就沒有專制的嫌疑嗎? 
解答:此段應與本輔導教材的前一段結合起來閱讀,前一段介紹“公民、法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依法取得的土地……,應當先申請行政複議;對行政複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接下來,本段介紹省一級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複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有關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