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通學校06年CPA考試會計輔導內部講義(二二)

第十一章所得稅會計

本章內容涉及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下的所得稅核算,其中以納稅影響會計法為測試重點。無論是單獨測試所得稅還是結合其他章節測試,本章內容難度都很大。在涉及至會計政策變更、會計差錯更正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等關鍵章節時,其難點往往又集中在所得稅問題上。因此本章內容要盡全力掌握透徹並能熟練套用。 

【重點、難點解析】

一、會計口徑的利潤與應稅所得的差異

差異分類

原因

分類

永久性差異

會計和稅務在收支口徑的認定上有原則上的差異

會計認定為收入的稅務不認定

稅務認定為費用而會計不認定

會計認定為費用而稅務不認定

稅務認定為收入而會計不認定

比如,國債利息收入。

比如,國家為鼓勵企業研發技術在企業研究新技術成功的前提下允許在實際消耗的基礎上加成一定比例認定研發成本並予以扣稅。

常見的有:

1.超標的業務招待費用

2.超過計稅工資標準的部分

3.按超過計稅工資標準的部分來計提的三項經費,即:工會費;職工教育經費;職工福利費

4.罰沒支出(違約金的支付不屬此內容)

5.從非金融機構貸款而支付的超過金融機構同期貸款利率標準的利息部分。

6.非公益性捐贈支出

在增值稅的征納條例中所規定的企業應視同銷售的會計業務,會計上不認定收入不認定利潤但是稅務上應計算由此而派生的利潤並計稅。比如,將企業自產的產品用於工程建設。

時間性差異

首先會計和稅務在整體上不存在收支口徑的原則差異,只是在歸屬期間上有差異。

應納稅時間性差異

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會計口徑的利潤先大,稅務口徑的利潤後大

稅務口徑的利潤先大,會計口徑的利潤後大

會計上先確認為收入而稅務上後確認為收入。

稅務上先作為費用,而會計上後作為費用

稅務上先確認為收入,而會計上後確認為收入

會計上先作為費用,而稅務上後作為費用

權益法下,當被投資方的所得稅率小於投資方時,則每年投資方因被投資方的盈餘而相應確認的投資收益均屬於該類差異。

八項減值準備的計提中除應收款項5‰的壞賬計提允許扣稅外,其餘均為可抵減時間性差異。

附表:

與投資有關的永久性差異與時間性差異

當被投資方的所得稅率大於或等於投資方時

當被投資方的所得稅率小於投資方時

成本法下收到現金股利並確認的投資收益

永久性差異(見例1)

無差異(見例2)

成本法下收到現金股利並沖減的投資成本

無差異(見例3)

永久性差異(見例4)

權益法下因被投資方實現盈餘而確認的投資收益

永久性差異(見例6)

時間性差異(見例5)

【例解1】a公司持有b公司10%的股份,2005年4月1日a公司收到b公司分來的紅利10萬元,確認為投資收益。a公司的所得稅率為30%,b公司的所得稅率為30%(或40%)。

解析:該分紅應定為永久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