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會計法(4)

 第十三章 會計法(4) (二)財政等有關部門對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

(1)財政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

1、監督各單位是否依法設定會計賬簿。

2、監督各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

3、監督各單位的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a、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b、各單位進行會計核算必須以公曆年制為會計年度,即時自公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c、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國貨幣為主的單位,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國貨幣一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d、各單位的會計資料必須符合法規和制度的要求,會計記錄必須如實反映經濟業務的實際情況,會計記錄的文字表述和數字計算必須準確可靠,發生的一切經濟業務都必須進行會計核算。

e、各單位辦理會計法規定的事項,必須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並及時送交會計機構。會計機構必須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並根據經過審核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

f、各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根據賬簿記錄編制會計報表,報送財政部門和有關部門。

g、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檔案,妥善保管。

4、監督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具備從業資格。

(2)其他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

1、審計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根據我國《憲法》和《審計法》的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審計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應依照《審計法》的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在會計監督工作中的許可權包括:

a、有權要求被審計單位按照規定報送預算或者財務收支計畫、預算執行情況、決算、財務報告,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拖延、謊報。

b、在進行審計時,有權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

c、進行審計時,有權就審計事項的有關問題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並取得有關證明材料。

d、對被審計單位正在進行的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有權予以制止;制止無效的,經縣級以上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通知財政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暫停撥付與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暫停使用。採取該項措施不得影響被審計單位合法的業務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

e、審計機關認為被審計單位所執行的上級主管部門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的,應當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糾正;有關主管部門不予糾正的,審計機關應當提請有權處理的機關依法處理。

f、審計機關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或者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審計機關通報或者公布審計結果,應當依法保守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遵守國務院的有關規定。

2、稅務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稅收徵收管理工作。稅務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的職責和許可權是:

a、有權核定四種納稅人的應納稅額,一是依照《稅收徵收管理法》規定可以不設定賬簿的;二是依照《稅收徵收管理法》的規定應當設定但未設定賬簿的;三是雖設定賬籌,但賬目混亂或者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殘缺不全,難以查賬的;四是發生納稅義務,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申報,逾期仍不申報的。

b、調整應納稅的收入或者所得額,企業或者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從事生產、經營的機構、場所與其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應當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而減少其應納稅的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進行合理調整。

c、賬簿、憑證管理,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按照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的規定設定賬簿,根據合法、有效憑證記賬,進行核算。

d、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的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辦法,應當報送稅務機關備案。

e、專用發票管理,增值稅專用發票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指定的企業印製;其他發票,按照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的規定,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指定企業印製。

f、稅務機關有權進行下列檢查:檢查納稅人的賬簿、記賬憑證、報表和有關資料,檢查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賬簿、記賬憑證和有關資料;到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場所和貨物存放地檢查納稅人應納稅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檢查扣繳義務人與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有關的經營情況;責成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提供與納稅或者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有關的檔案、證明材料和有關資料,包括會計資料;詢問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與納稅或者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有關的問題和情況;到車站、碼頭、機場、郵政企業及其分支機構檢查納稅人託運、郵寄應納稅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的有關單據、憑證和有關資料;經縣以上稅務局(分局)局長批准,憑全國統一格式的檢查存款賬戶許可證明,查核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存款賬戶;查核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的儲蓄存款,須經銀行縣、市支行或者市分行的區辦事處核對,指定所屬儲蓄所提供資料。

3、中國人民銀行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

4、證券監管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

5、保險監管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

6、監察機關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

上述監督檢查部門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後,應當出具檢查結論。有關監督檢查部門已經作出的檢查結論能夠滿足其他監督檢查部門履行本部門職責需要的,其他監督檢查部門應當加以利用,避免重複查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