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管理知識考試要點:第二章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

第一節 安全生產責任制

□17、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必要性:

《安全生產法》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責任制是生產經營單位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核心,是生產經營單位行政崗位責任制和經濟責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制度。

安全生產責任制是按照職業安全健康工作方針“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和“管生產的同時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將各級負責人員、各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和各崗位生產工人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應做的事情和應負的責任加以明確規定的一種制度。

▲18、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要求:

1)建立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必須符合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的要求,並應適時修訂;

2)建立的安全生產責任制體系要與生產經營單位管理體制協調一致;

3)制定安全生產責任制要根據本單位、部門、班組、崗位的實際情況,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防止形式主義;

4)制定、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要有專門的人員與機構來保障;

5)在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同時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的監督、檢查等制度,特別要發揮職工民眾的監督作用,以保證安全生產責任製得到真正落實。

★19、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內容:

1)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職責:

建立、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組織制定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保證本單位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

督促、檢查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2)生產經營單位其他負責人的職責:

生產經營單位其他負責人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協助主要負責人搞好安全生產工作。

3)生產經營單位職能管理機構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的職責:

職能管理機構負責人按照本機構的職責,組織有關工作人員做好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對本機構職責範圍的安全生產工作負責;

職能機構工作人員在本職責範圍內做好有關安全生產工作。

4)班組長的職責:

班組是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的關鍵,班組長全面負責本班組的安全生產,是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直接執行者。貫徹執行本單位對安全生產的規定和要求,督促本班組的工人遵守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切實做到不違章指揮,不違章作業,遵守勞動紀律。

5)崗位工人的職責:

崗位工人對本崗位的安全生產負直接責任。要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遵守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不違章作業,遵守勞動紀律。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接受專門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書,方可上崗作業。

第二節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組織保障

□20、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機構的設定要求:

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是生產經營單位中專門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內設機構,其工作人員都是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其作用是落實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組織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各種安全檢查活動,負責日常安全檢查,及時整改各種事故隱患,監督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等等。

▲21、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設定要求:

從事危險性較大的礦山開採、建築施工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活動的生產經營單位,必須設定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具體是否設定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多少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則應根據生產經營單位危險性大小、從業人員的多少、生產經營規模的大小等因素確定。

從業人員超過300人的生產經營單位,必須設定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下的生產經營單位,可以不設安全機構,但必須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委託具有國家規定的相關專業技術資格的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安全生產管理服務。但保證安全生產的責任仍由本單位負責。

第三節 安全生產投入

□22、對安全生產投入的基本要求:

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安排適當的資金,用於改善安全設施,更新安全技術裝備、器材、儀器、儀表以及其他安全生產投入,以保證生產經營單位達到法律、法規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並對由於安全生產所需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的後果承擔責任。

▲23、編制安全技術措施計畫的基本原則:

一是防止事故發生的安全技術原則;二是減少事故發生的安全技術原則。編制安全技術措施計畫的依據是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為指導思想,以《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或行業標準為主要依據。

▲24、編制安全技術措施計畫的方法:

一是編制的時間;二是計畫內容;三是編制計畫的布置;四是計畫項目的確定與編制;五是計畫的審批;六是計畫的下達。

第四節 安全生產教育培訓

□25、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的要求:

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教育工作是貫徹經營單位方針、目標,實現安全生產、文明生產、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防止產生不安全行為、減少人為失誤的重要途徑。

安全生產教育制度作為加強安全生產管理,進行事故預防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其重要性首先在於提高經營單位管理者及員工做好安全生產管理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幫助其正確認識和學習職業安全健康法律法規、基本知識。其次是能夠普及和提高員工的安全技術知識,增強安全操作技能,從而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與健康。

《安全生產法》第20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與本單位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

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建築施工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由有關主管部門對其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後方可任職。考核不得收費。

第21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第22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採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設備,必須了解、掌握其安全技術特性,採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並對從業人員進行專門的安全教育和培訓。

第23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方可上崗作業。

特種作業人員的範圍由國務院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確定。

第36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教育和督促從業人員嚴格執行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並向從業人員如實告知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以及事故應急措施。

第50條規定:從業人員應當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26、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的對象和內容:

一是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培訓的主要內容:

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及行業的規章、規程、規範和標準;

安全生產管理的基本知識、方法與安全生產技術,有關行業安全生產管理專業知識;

重大事故防範、應急救援措施及調查處理方法,重大危險源管理與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原則;

國內外先進的安全生產管理經驗;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48(24)小時,每年再培訓16(8)小時。“三危”(其他行業)

二是對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培訓內容:

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及行業的規章、規程、規範和標準;

安全生產管理知識、安全生產技術、勞動衛生知識與安全文化知識和有關行業安全生產管理專業知識;

工傷保險的政策、法律、法規;

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統計、報告及調查處理方法;

事故現場勘驗技術,以及應急處理措施;

重大危險源管理與應急救援預案編制;

國內外先進的安全生產管理經驗;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48(24)小時,每年再培訓16(8)小時。“三危”(其他行業)

三是對生產經營單位其他從業人員的培訓。

新從業人員培訓24小時,危險性大的行業和崗位48小時。

“三級安全教育”內容:

廠(礦)級:安全生產基本知識;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勞動紀律;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有關事故案例等。

車間(工段、區、隊)級:本車間(工段、區、隊)安全生產狀況和規章制度;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有關事故案例等。

班組級:崗位安全操作規程;生產設備、安全裝置、勞動防護用品(用具)的正確使用方法;事故案例等。

★27、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的形式和方法:

安全教育培訓方法和一般教學方法一樣,多種多樣,可採用講授法、實際操作演練法、案例分析法、讀書指導法、宣傳娛樂法等;

形式有:每天的班前班後會上說明安全注意事項;安全活動日;安全生產會議;各類安全生產業務培訓班;事故現場會;張貼安全生產招貼畫、宣傳標語、標誌;安全文化知識競賽等。

第五節 建設項目“三同時”

□28、建設項目“三同時”的法律依據:

《勞動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和《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監察規定》等法律規章。

★29:建設項目“三同時”的定義和內容:

生產性基本建設項目中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以確保建設項目竣工投產後,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

第六節 安全生產檢查

□30、安全生產檢查的類型和內容:

安全生產檢查的類型:一是定期安全檢查;二是經常性安全檢查;三是季節性安全檢查;四是專業性安全檢查;五是綜合性安全檢查;六是不定期的職工代表巡視安全檢查。

安全檢查的內容: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具體主要查思想、查管理、查隱患、查整改、查事故處理。

★31、安全生產檢查的方法及工作程式:

安全檢查的方法:常規檢查;安全檢查表法;儀器檢查法。

檢查的工作程式:一是檢查的準備階段;二是實施安全檢查;三是通過分析做出判斷;四是及時做出決定進行處理;五是實現安全檢查工作閉環。

第七節 勞動保護用品管理

□34、勞動防護用品的分類:

頭部防護用品;呼吸器官防護用品;眼面部防護用品;聽覺器官防護用品;手部防護用品;足部防護用品、軀幹防護用品、護膚用品、防墜落用品、

▲35、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選用原則及發放要求:(p40-p41)

(1)選用的基本原則:

1)根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選用;

2)根據生產作業環境、勞動強度以及生產崗位接觸有害因素的存在形式、性質、濃度(或強度)和防護用品的防護性能進行選用;

3)穿戴要舒適方便,不影響工作。

(2)發放要求: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標準,按照不同工種、不同勞動條件發給職工個人勞動防護用品。

★36、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方法:

1)使用前應做一次外觀檢查。

2)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必須在其性能範圍內,不得超極限使用;不得使用未經國家指定、經監測部門認可(國家標準)和檢測還達不到標準的產品;不能隨便代替,更不能以次充好。

3)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第九節 工傷保險

□37、工傷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手段保證實施的,對在工作過程中遭受人身傷害的職工或遺屬提供補償的一種社會福利制度。

□38、工傷保險的基本原則:

1)強制實行的原則;

2)無責任賠償原則;

3)勞動者個人不繳費原則;

4)損失補償與事故預防及職業康復相結合的原則。

▲39、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資格條件與待遇給付:

(1)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2)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3)在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4)患職業病的;

5)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2) 工作待遇項目的給付:

1)工傷醫療待遇:包括掛號費、就醫路費全額報銷;住院治療期間的一伙食補助費,為因公出差一伙食補助標準的70%。此項待遇可進入統籌

2)工傷津貼待遇:在工傷期內發給相當於本人受傷前月工資收入,醫療期滿後或評殘後停發,改為傷殘待遇或上班時領取工資。醫療期根據傷病情況定為1-12個月,此項待遇暫不統籌,由企業支付。

3)工傷護理費:評殘時確認符合護理條件的,定為全部、大部分和部分護理3級,一級每月發給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2級為40%,3級為30%。此項待遇可進入統籌。

4)殘疾輔助器具費:符合條件的按國家規定給予報銷,可進統籌。

5)因工傷殘撫恤金:對評定為1-4級傷殘的辦理工傷退休,按月發給傷殘撫恤金,1級為本人工資的90%,2級為85%。3級為80%。4級為75%。此項待遇可進統籌。評定為5級的,企業難以安排工作時也按月發給70%,評定為6級的,為本人工資的60%。

6)一次性傷殘補助金:1級發給本人工資24個月,2級發給本人工資22個月,3級發給本人工資20個月,以後各級級差2個月工資至10級為6個月。進入統籌。

7)喪葬補助金:按當地職工平均工資6個月的標準一次性發給。此項待遇可進統籌。

8)供養親屬撫恤金:按月發給工亡者生前符合供養條件的親屬,配偶為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40%,子女等其他供養親屬為30%,撫恤金總額不能超過死者生前本人工資。可進統籌。

9)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一次性發給死者生前親屬,標準為當地職工平均工資48-60月的幅度,具體有各省確定。可進統籌。

▲40、工傷保險的實施範圍:

《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用人單位)應當按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僱工(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職工是指與企業形成勞動關係的勞動者,包括形成了事實勞動關係的,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的成員,並為其提供有償勞動。

□41、工傷保險與工傷事故預防的關係:

一是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

二是工傷保險基金的組成和徵收辦法有利於工傷預防;

三是徵收工傷保險費實行差別費率和浮動費率是事故預防的主要機制;

四是實行安全生產獎勵機制;

五是賦予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從事事故預防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