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估價師制度與政策輔導:農地徵用的政策規定

《憲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用。徵用土地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強制性,征地是國家的特有行為,被征地單位必須服從國家的需要。二是經濟補償性,用地單位要向被征地單位給予經濟補償;三是土地所有權變更,被徵用後的土地所有權發生轉移,即集體所有的土地變為國家所有的土地。
徵用土地的補償原則及批准許可權 來源:
徵用土地會給被徵用單位和農民個人的生產、生活帶來困難和不便,用地單位應根據國家和當地政府的規定,妥善安置被征地範圍內的單位和農民的生產、生活,這是必須堅持的原則。沒有這個原則就不能保證徵用土地的順利進行。
對被徵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的安置應包括五個方面:一是被徵用的生產單位用地要妥善安置生產;二是對征地範圍內的拆遷戶要妥善安置;三是徵用的耕地要適當補償;四是征地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要適當補助;五是對征地造成的剩餘農村勞動力要適當安排。
建設單位徵用土地,必須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持有國家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證書或檔案,並按照徵用土地的程式和法定的審批許可權,依法辦理了徵用手續後,才能合法用地。凡無征地手續,或無權批准使用土地的單位批准使用的土地,或超許可權批准使用的土地,均屬非法征地,不受法律保護。
《土地管理法》對徵用土地的有關問題作了明確規定。
1、徵用土地實行兩級審批制度,即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
2、徵用農地的,應先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
3、徵用基本農田、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35公頃的、其他土地超過70公頃的,由國務院審批。
4、徵用上述第3項以外的其他用地,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備案。
國家進行經濟、文化、國防建設以及興辦社會公共事業和列入固定資產投資計畫用地的,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可以徵用集體土地,被征地單位和個人應服從國家需要,不得阻撓。建設單位徵用的集體土地,其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用地單位只有土地使用權。
徵用土地的法律規定及報批手續
建設單位申請征地不得化整為零來源: 
一個建設項目需要徵用的土地,應當根據總體設計一次申請批准,不得化整為零。分期建設的項目,應當分期征地,不得先征待用。鐵路、公路和輸油、輸水等管線建設需要徵用的土地,可以分段申請批准,辦理征地手續。
臨時用地必須辦理報批手續
工程項目施工,需要材料堆放場地、運輸通道和其他臨時設施的用地,應儘可能在徵用的土地範圍內安排,確實需要另行增加臨時用地的,由建設單位向批准工程項目用地的機關提出臨時用地的數量和期限的申請,經批准後,與有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簽訂臨時用地協定後方可用地。臨時使用土地的期限,一般不超過兩年。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權應當按照臨時使用土地契約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用地期滿後,應將場地清理並按用地協定支付一切費用。土地管理部門同時註銷其臨時用地使用權。臨時用地需超越批准期限的,可再提出申請,不退地又不申請的按違章用地處理。
聯營使用集體土地的報批手續 來源:
全民所有制企業,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投資興辦的聯營企業所使用的集體土地,必須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式批准的設計任務書或者其他批准檔案,由聯營企業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用地申請,按照國家建設用地的批准許可權,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方可使用。經批准使用的土地,可以按照國家建設用地的規定實行徵用,也可以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協定將土地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
合理徵用後的補償政策
為了適應城鄉橫向經濟聯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又體現了用地的靈活性,可以不改變土地權屬性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協定將土地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的,可以不計算土地補償費和各種補助費。
對被征地單位和農民進行安置、補償和補助
徵用土地,由用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合理使用征地補償費
建設用地單位支付的各種勞動力的就業補助和應發的各種補償及其他費用,應按有關規定管理和使用。耕地占用稅用於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菜田基金、土地復墾費、土地荒蕪費、防洪費用於菜田開發建設和土地的調整和治理;征地管理費用於土地管理部門的各種業務開支。各級人民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門,應嚴格監督征地費用的管理和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占用或挪作他用。
特殊征地特殊政策辦理 來源: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徵用土地的補償費標準和安置費用,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徵用林地、園林等按林業管理部門的規定辦理;徵用土地發現文物、古蹟、古樹等應報主管部門處理後方可征地;遷移烈士墓、華僑墓按主管部門規定辦理;用地範圍內的國防設施,經協商後方可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