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企業改制中劃撥土地使用方式問題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為國有企業改革時的土地使用權處置作了大量工作。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分別採用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或保留行政劃撥方式對企業原來使用的劃撥土地使用權 進行了處置,有力地配合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及企業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為盤活國有土地資產和理順企業產權關係作出成績。本文試就國有企業改革時對劃撥土地使用權採取作價出資或入股形式處置予以探討。
筆者認為,只有少數屬於國家鼓勵發展的、生產的產品屬於世界領先水平或者可以替代進口的高新技術企業、現階段還需要國家控制的郵政、航空、國防工業、鐵路、國家重要公路經營、銀行、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礦產資源和其他資源生產等企業,才適宜採取土地作出資或入股方式加以支持發展或增加控制力。 

一、劃撥土地使用權權作價出資或入股是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的一種形式。國家通過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時期內作價出資或入股,一方面使用政府在企業總資產中占有一定份額而參與分享企業經營獲得的利潤,並聯獲得一定的對企業控制力而實現土地資產所有權人的權益;另一方面既增加了企業的資產,又減少了企業的改革成本。從而達到支持企業的發展或控制某些產業或產品生產,進而實現國家的投資贏利、調控某些經濟領域或產品發展、理順企業產權關係及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目的。 

二、我國正在逐步建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和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需要調整國家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經濟結構。為了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國家已經逐步從對企業和市場的生產、銷售等商品流通各個環節都插手干預的計畫經濟體制,向政府主要以稅收、政策等手段引導和指導企業的各種經營行為的體制轉變,即政府財政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稅收而不是靠政府的投資和直接控制。我國正在按中央提出的國有經濟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方針進行經濟結構和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 

目前,我國經濟結構中仍以國有經濟占約對控制地位。由於多種原因,許多國有企業經營困難,產品大量 積壓,經濟效益低下,許多企業長期虧損甚至瀕臨破產。國際經濟發展和我國改革實踐的經驗都證明,在競爭性的經濟領域裡,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相比缺乏活力,效率和效益相對低下。(經濟發展很快的溫州地區,國有企業的比例所占比重已不到5%)。因此,國家為建立市場經濟體系,已將國有資產逐步從一些不再需要由政府控制和壟斷或市場競爭過度的某些行業或領域退出的要求和計畫,也就是將這些行業或領域的國有資產變現退出或降低所占比重。這些變現退出的國有資產既可以成為我國目前的企業改革和城市人口增加所需的龐大社會保障資金的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還可以成為政府投資和支持一些新興產業及進行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 

筆者最近從一些政府有關部門的研究報告和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文章了解到,我國目前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是需要國有經濟從中退出的。據國家統計局的一份研究報告退出:在全國196個工業行業中國有經濟應從146個行業中撤離,只有35個行業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在15個行業居於壟斷地位。 

在我國的工業部門中,鑒於我國現在電力供大於求的情況,國家已有進行電業系統的改革的安排計畫,國家有關部門已安排逐步關閉一批小火電站。國家有關部門的官員強調:要逐步加快廠網分離的步伐,原則上國家不再投資和管理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