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價考試土地管理基礎名詞解釋1

名詞解釋

1、土地價格:是指土地的購買價格則土地未來年期純收益(地租)的資本化。土地使用權價格是指在正常市場條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權未來純收益的現值總和。其權利特徵是出讓土地使用權。

2、熟地價格:是指完成了土地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具備建設條件的正常市場條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權價格。

3、生地價格:是指已完成土地使用批准手續而未進行或部分進行基礎設施配套開發和土地平整的正常市場條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權價格。

4、毛地價格:是指已完成基礎設施配套開發而未進行宗地內拆遷平整的正常市場條件下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權價格。

5、估價期日:指估價結果對應的日期。

6、基準地價:是指在城鎮規劃區範圍內,對現狀利用條件下不同級別或不同均質地域的土地,按照商業、居住、工業等用途,分別評估確定的某一估價期日上法定最高年期土地使用權區域平均價格。

7、標定地價:標定地價是政府根據管理需要,評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場條件下於某一估價期日的土地使用權價格。它是該類土地在該區域的標準指導價格。

8、基準地價更新:基準地價的更新是在土地定級或劃分均質區域的基礎上,用土地收益、市場交易的樣本地價及地價指數等來重新確定某類用途土地在現狀利用條件下於某一估價期日的土地使用權平均價格。

9、收益還原法:是將待估土地未來正常年純收益(地租),以一定的土地還原率還原,以此估算待估土地價格的方法。

10、市場比較法:是根據市場中的替代原理,將待估土地與具有替代性的,且在估價期日近期市場上交易的類似地產進行比較,並對類似地產的成交價格作適當修正,以此估算待估土地客觀合理價格的方法。

11、成本逼近法:是以開發土地所耗費的各項客觀費用之和為主要依據再加上一定的利潤、利息、就繳納的稅金和土地增值收益來確定土地價格的方法。

12、剩餘法:又稱假設開發法,是在預計開發完成後不動產正常交易價格的基礎上,扣除預計的正常開發成本及有關專業費用、利息、利潤和稅收等,以價格餘額來估算待估土地價格的方法。

13、基準地價係數修正法:是利用城鎮基準地價和基準地價修正係數表等評估成果,按照替代原則,就待估宗地的區域條件和條件等與其所處區域的平均條件相比較,並對照修正係數表選取相應的修正係數對基準地價進行修正,進而求取待估宗地在估價期日價格的方法。

14、均質地域:指土地利用條件及土地用途基本一致的土地區域。

15、同一供需圈:指能與待估宗地能形成替代關係,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狀況本基本相同,並對待估宗地價格產生顯著影響的區域。

16、相鄰地區:指待估宗地所處的同類用途的均質地域或緊鄰所在地域的其他均質地域。

17、類似地區:指與待估宗地所處地域相類似的、屬同一供需圈的其他均質地域。

18、地價指數:指運用一定的統計方法將特定區域內某一用途於某一時期的地價水平換算成相對於某一基準日期地價水平的百分比指數。

19、綜合還原利率:是將土地及其地上建築物共同產生的未來純收益轉化為價格的比率。

20、土地還原利率:是將土地產生的未來純收益轉化為價格的比率。

21、建築物還原利率:是將建築物產生的未來純收益價格的比率。

22、征地費用:指國家徵用集體土地而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以及安置補助費等。

23、城鎮拆遷安置費用:指用地單位為到得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而與原土地使用權人發生的拆遷補償的各項客觀費用。主要包括拆除房屋及構築物的補償費及拆遷安置補助費。

24、土地取得費:指用單位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各項客觀費用。

25、土地開發費:是為使用土地達到一定的開始建設條件而投入的各項客觀費用。主要包括宗地區一體化內外的土地開發費用。

26、土地增值:是待估土地因改變用途或進行土地開發,達到建設用地的某種利用條件而發生的價值增加,是土地開發後市場價格與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

27、標準宗地:是在城鎮的一定區域內設定的,其深度、寬度、形狀、用途等特徵在該區域內具有代表性,使用狀況相對穩定又起示範及比較標準作用的宗地。

28、標準深度:標準深度的連線為里地線。里地線與道路之間的區域稱為臨街地或表地,里地線以外的區域稱為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