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金融專業與實務課堂筆記-融資方式和融資結構[下]

1、資產證券化
指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越來越多地通過證券市場進行投融資的過程。證券化包括融資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融資證券化又稱一級證券化,是指通過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直接發行證券。資產證券化又稱二級證券化,是指將已經存在的信貸資產集中起來並重新分割成若干單位的證券,並出售給市場上的投資者,從而使此項資產在原持有者的資產負債表中消失。證券化最初就是融資證券化,隨著證券化的不斷發展擴大,目前通常所說的證券化事實上指的是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的工具被稱為資產擔保證券(asset-backed security, abs )。abs是以住房抵押貸款、應收賬款等資產為擔保的金融產品。這類證券最早的發端是住房抵押擔保證券(mbs),後來品種逐步豐富,出現了汽車貸款擔保證券、信用卡應收款擔保證券等等。
資產證券化的本質在於,通過其特有的信用增級措施,使得原本信用等級較低的資產照樣可以進人高檔證券市場,利用該市場信用等級高、債券安全性和流動性高、債券利率低的特點,大幅度降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的成本。
2、資產證券化的主要特點
(1)資產證券化是資產收人導向型融資方式。傳統融資方式憑藉資金需求者本身的信用水平來融資,而資產證券化憑藉原始權益人部分資產的未來收益能力來融資。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abs的償付能力與原始權益人的信用水平是三整分魚的,投資者決策主要依據被證券化資產的質量、未來現金流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以及交易結構的嚴謹性和有效性,因此原始權益人的信用水平被置於相對次要的地位。
(2)資產證券化是結構性融資方式。資產證券化通過建立一個嚴謹、有效的交易結構,實現“破產隔離”,保證一旦原始權益人發生破產,被證券化的資產不被列人破產清算資產;使原始權益人得以用出售資產的方式籌資,而不會增加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確保融資活動能夠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通過信用增級措施來借用其他機構的信用級別,改善abs的發行條件。
(3)資產證券化是表外融資方式。被證券化資產已經以正式出售方式轉移給了特定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原始權益人已經放棄對這些資產的控制權,原始權益人可以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剔除並確認收益或損失,因此各國從法律上都確認了以表外方式處理資產證券化交易的原則。
(4)資產證券化是低成本的融資方式。儘管資產證券化需要支付各種費用,如託管費、服務費、承銷費和律師費等,但是由於運用成熟的交易結構和信用增級措施,證券的發行條件得以改善,從而使總的證券化融資成本低於傳統的融資方式。
3、資產證券化的作用
(1)信用等級較低的金融機構發行存款和債務憑證的成本高昂,如果能夠通過證券化將一部分資產出售,可以獲得較低的融資成本。
(2)證券化能夠使金融機構減少甚至消除其信用的過分集中,同時繼續發展特殊種類的組合證券。
(3)證券化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更充分地利用現有的能力,實現規模經濟。
(4)證券化能夠將非流動資產轉換成可流通證券,使其資產負債表更具有流動性,能夠改善其資金來源。
(5)證券出售後,被證券化的資產就從原始權益人的資產負債表中消失,從而可以提高資本比率。
(6)資產證券化還具有明確的金融創新意義。資產證券化具有信用風險轉移、提高流動性和信用創造等創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