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壓力引發考證熱

“你報考了文秘培訓了嗎?”“報考了,上學期已經報名了。你呢?”

“不考怎么行呀?我們班有10多名同學參加培訓了。”

……

如今,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大學校園裡的考證熱也不斷地升溫。

考證成了熱門選擇

時下,用人單位在選擇高校畢業生時更加注重考查綜合素質,而各類技術證書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對於高校生來說,多一份證書就多了一份求職砝碼,“沒有一些證書在手,就意味著將會被淘汰。”這是高校畢業生在求職時的真實體會。

縱觀大學生考的證書,除了教師資格證、國語證、電腦過級證、全國英語等級證外,大多數學生還通過參加各類培訓,自學考證。這些技能證書適用性強,如會計證、各類管理證等。據調查了解,有的同學在大學四年期間通過努力獲得了不少證書。

考證費用數目不小

為了能夠順利通過考試,不少學生都會參加相關的培訓,而這些培訓費用動輒就是幾百元或者上千元。師院中文系大三學生小徐為了考全國電腦二級證書,去年花了400多元錢在某電腦培訓中心參加培訓,結果仍然是竹籃打水,今年小徐還打算再考一次。小陳去年搭上了秘書培訓的“末班車”,而錢的問題一直讓他感到頭痛:“上學期交了100元,現在還得再向家人伸手。”相比之下,小蒲的花費就更多了:為了通過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她暑假花了上千元到廣州某英語培訓中心訓練口語。事後順利通過四級考試的小蒲說:“幸好能夠通過,否則1000多元就打水漂了。”

為考證,報名費、資料費、試題費是不能省的錢,而這些錢加起來不是一個小數目。

就業壓力是“催化劑”

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早已被喻為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由於“人才”供過於求,用人單位在選人時十分挑剔,而各類技能證書成為他們衡量畢業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現在的畢業生,哪個手上沒有一沓厚厚的證書,如果兩手空空去應聘,別人正眼都不看一下。”參加過數場人才招聘會的楊同學說。正是因為就業壓力,不少學生早已是未雨綢繆,趁著還沒有走出社會時多考證書,為將來就業打好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生為了考取證書,一心只顧做題,常常是顧不上學習專業知識。筆者發現,有的同學雖然有不少證書在手,但不少專業科目的考試卻亮起了紅燈,這一點值得大學生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