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技術人才緊缺 中職生成“搶手貨”

高校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在眾多大學生畢業就可能面臨失業的今天,我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以下簡稱“中職生”)就業前景卻普遍看好。近日,記者走進三所培養中職生的學校,調查畢業生就業現狀,答案是驚人的一致:用人單位要提前預定,一次性就業率達90%以上。一些職校甚至信心十足地向新生作出“入學就等於就業”的承諾。

那么,是什麼讓曾經為招生難而煩惱的我市職校腰板如此硬朗呢?麗水市教育局職成高教處楊官校處長告訴記者,目前我市職業教育亮點紛呈,而在就業渠道上,山海協作、教產結合、定單和定向培養模式等為中職生就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山海協作畢業生供不應求

余瀟琳原是市區一所普高的學生,考慮到家裡的經濟負擔以及大學畢業後的就業壓力,高一第二學期她便轉學到了麗水市職業高級中學(以下簡稱“麗水職高”),成為該校05旅遊服務與管理班的一名學生。

4月上旬,當記者見到這位漂亮的女生時,她正準備去寧波實習,她告訴記者:“實習期滿後,可能就留在這家企業工作。”

該校就業處主任富慶勇說,余瀟琳所在的05旅遊服務與管理班學生實習單位,是寧波當地的一家餐飲龍頭企業。這是山海協作工程牽的“紅線”。

據了解,自2002年實施山海協作工程以來,我市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山”,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海”之間的協作,由最初的經濟領域逐步擴大到教育、人才、勞務等多個方面。

2004年,在寧波市、嘉興市的大力幫扶下,麗水職高建成了麗水市山海協作職業技能培訓基地。該基地累計投資1500萬元,建築總面積27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嘉興數控實訓中心、寧波機械電子實訓中心、汽車運用與維修實訓中心、烹飪實訓中心,硬體建設初具規模,已成為我省一流的現代化實訓基地。

有了裝備先進的實訓基地,麗水職高進一步對企業的人才需求作了深入調研,進行了大膽的教學改革,並引進了當前職業技能培訓最先進的教學模式———豐田技能教學模式,強化技能訓練,理論課與技能課的設定達到1∶1。

同時,為了加強技能教學,學校加強了專業教師建設,高薪引進了由瀋陽市政府命名的“鉗工王”鄭寶增等一批高級技師,擔任實訓指導老師,並按企業的要求實打實地開展技能教學。

由於學生在學習文化課程的同時,又在全省一流的國家級實訓基地里操作著與企業“零接軌”的設備,等到畢業時,他們不僅專業理論出色,而且實踐能力非常強,進入企業後,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成為一名熟練的技工。

而長期以來,我省企業最缺的就是這樣的人才,於是,麗水職高的畢業生成了“搶手貨”———2006年5月30日,僅寧波奉化一個縣級市就組織該市30家製造業的龍頭企業,專程趕到麗水職高,要走了300多名機電、數控等專業學生……

“根據山海協作有關協定,從2006年開始,我們基地每年要為寧波輸送1000名技工人才,為嘉興輸送500名技工人才(包括該校畢業生和社會培訓人員)。既有紮實文化知識,又有過硬專業技能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富慶勇介紹說。教產結合企業求學校給人

“是縉雲工藝美術學校嗎?我們公司要招一批人,拜託你們給我們留幾個!”這些天,縉雲工藝美術學校辦公室主任張小勇的手機總是不斷地響起,來自溫州、義烏、杭州甚至上海的老闆,紛紛表示希望學校能推薦學生到他們企業工作。

而作為學校負責就業聯繫的張小勇,每每接到這樣的電話時,總是禮貌地回絕對方,並告知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早就被其它企業“定”走了。如果要招工,只能等今年12月來學校預定明年的畢業生……

張小勇說:“過去是我們跑到企業,替畢業生找工作,現在是企業來求我們學校給人。”

在整體就業形勢日益緊張的今天,縉雲工藝美術學校的畢業生為何如此“暢銷”?該校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與學校近年來走教產結合模式的辦學之路有著緊密的聯繫。

教產結合模式的內涵是學校與企業的有機結合,其主要特徵是學校與企業融合的辦學模式,學生與工人融合的管理模式,教學與生產融合的教學模式。

“以前,學生被動地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師的灌輸,缺乏實踐鍛鍊,以至於學校辦學不景氣,社會影響不是很理想。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傳統的辦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倘若不注入新鮮血液,遲早要枯萎。”張小勇告訴記者。

正當學校為探索辦學新路子而冥思苦想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啟發了學校的領導———1999年,該校廣告班學生陳惲利用暑假兩個月時間,個人獨立承接了一樁大業務,出色地完成了業主交付的戶外廣告業務,為自己解決了下一學期費用的同時,還添置了電腦。

陳惲同學的大膽舉動深深觸動了學校領導。經過開會反覆認真討論後,縉雲工藝美術學校決定將這一典型事例進行推廣,並正式提出教產結合教學模式。

2000年7月,學校利用暑假時間首次規模組織40名學生,到台州市仙居橫溪鷹泰集團參加社會實踐,出色完成了老闆交付的任務,人均收入達800元以上。成功的嘗試堅定了該校走教產結合辦學之路的信心。

7年的實踐證明,縉雲工藝美術學校實施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產結合之路是成功的,該校的畢業生贏得了眾多用人單位的青睞,該校骨幹專業———商品油畫專業更是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注。

2005年9月,回響麗水市委、市政府創建“藝術之鄉,浪漫之都,休閒勝地”的號召,縉雲工藝美術學校商品油畫專業在大港頭正式成立縉雲工藝美術學校古堰畫鄉分校,擔負起了為“古堰畫鄉”培養畫工的重任。定單培養入學意味著就業

從今年3月底開始正式在杭州西湖上演的大型山水實景劇“印象西湖”,其精彩的表演轟動了杭城。在這樣一場大型的演出中,你也許想像不到,其中有100餘名舞蹈演員來自我們麗水的一所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印象西湖舞蹈班。

培養這些演員的就是麗水旅遊學校。據該校副校長王春林介紹,“印象西湖”是繼“印象劉三姐”和“印象麗江”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實景演出。它是杭州市與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組成的“鐵三角”導演團隊聯手打造的山水實景演出。

據了解,目前在杭州參加演出的100餘名學生,只是麗水旅遊學校培養出的第一批“印象西湖”演員。根據杭州印象西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印象西湖公司”)去年年初和該校簽訂的協定,三年內學校每年負責為印象西湖公司培養100名舞蹈演員。為此,雙方還在麗水旅遊學校內專門成立了杭州印象西湖演員培訓中心。

記者從這一協定書上了解到,印象西湖舞蹈班學生除了第一學年在麗水旅遊學校學習,自己繳納學雜費外,從第二學期開始就到杭州學習、實習。期間,不僅二三學年的學雜費全部由印象西湖公司繳納,同時公司還免費提供吃住,並每月發給每位學生500元生活補助。

“我們學校和印象西湖公司間的校企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定單培養’的模式,它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王春林說,“定單培養使得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非常明確,完全根據企業對人才需求有的放矢。這一培養模式對學生而言,入學就意味著就業。”

在嘗到與印象西湖公司合作的甜頭後,麗水旅遊學校在其他專業學生的培養上,也廣泛採取定單培養模式,譬如該校已經和摩托羅拉、東芝、松下等大公司建立定單培養合作關係,專門為這些企業培養計算機操作員。

與記者談到目前我市中職生就業形式普遍看好的原因時,王春林認為,無論是山海協作、教產結合還是定單和定向培養模式,它們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職業教育跟市場的需求緊密結合。

“過去是要求用人單位來適應學校的畢業生,職業學校教學時只重理論,不重實踐,只看成績,不看技能,致使學生走向市場後缺乏主動適應能力,不被市場所接受;現在是要求學生去適應企業,職業學校教學有的放矢,學生適應市場能力強。因此,職業學校普遍走校企合作之路,企業需要什麼人才,學校就培養什麼人才。”王春林說。

中職生就業前景看好的另一重大原因是企業緊缺大量的技術工人。當前存在的“技工荒”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生不願意去企業生產一線,即便去了,由於培養目標不同也要從頭學起;民工則難以適應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的企業;中職生由於培養目標明確,恰巧是企業歡迎的技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