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在於結構性矛盾

今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495萬人,嚴峻的就業形勢依然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國務院在京召開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前夕,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專訪了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這位負責人認為,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癥結所在。

學生司負責人認為,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主要還是源於結構性的矛盾:一些大學生求職面臨一定困難,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崗位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這是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不能因為存在一定的就業壓力就簡單地說我國高校畢業生供過於求,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仍然很大。

這位負責人認為,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各級政府要擴大“增量”,通過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要開發和創造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公益性崗位;激活“存量”,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以及城市社區、農村地區吸納大學生就業;促進“對接”,搞好公共就業服務,培育並規範市場,促進“人崗匹配”。

在大學生找工作的過程中,當前的重點是加強信息服務,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教育部提出將2007年作為“全面服務年”,並聯合有關部門組建啟動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網路聯盟,目的是吸引用人單位、高校和大學生,增加雙向交流的機會。

針對不少大學生反映求職成本太高的問題,這位負責人表示,正在積極同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希望出台政策,使政府主管的就業服務機構全部免費服務,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招聘大學生實行免費,包括報名費、考試費和門票。同時,呼籲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免除大學生求職的相關費用。

在談到大學生當搓澡工等輿論關注的“低層次就業”問題時,這位負責人表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大學生的初次就業。他還表示,現在大學生找一個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一個學生和家長們都感到滿意的理想工作。如果說大學生在就業上有觀念問題,影響也大多來自家長和社會。當然,每個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體面的工作,但這個期望值應當與社會需求的現實狀況結合起來。

●在大學生找工作過程中,重點加強信息服務

●爭取出台政策,解決求職成本太高的問題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初次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