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短缺 職場新添10種職業

核心提示

嚴峻的就業形勢依然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2007年4月25日上午10時,勞動保障部召開一季度新聞發布會,通報我國新增10種職業、勞動力市場仍然供大於求,並對“洋快餐用工事件”表態。此外,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則就大學生就業壓力問題接受記者專訪。

十大新職業服務類居多

勞動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主任劉康發布第九批新職業信息。這十個新職業裡面依然是服務業居多數,這實際上反映了第三產業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持續發展這樣一個態勢。這些職業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產服務類職業。比如機械工程維修工、化妝品配方師等。第二類是生活服務類。比如生殖健康、婚姻家庭諮詢師等。

此外,勞動保障部正在研究論證中的新職業主要有:玻璃分析檢驗員、乳品評鑑師、助聽器製作師、堅果炒貨工藝師、色彩搭配師、廚政管理師。勞動保障部建立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以來,迄今已發布9批共96個新職業,新職業的確立和信息發布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工作,新職業一經確立將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乾?四問大學生就業

國務院在京召開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前夕,新華社記者專訪了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

一問:何為“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乾?”

學生司負責人(下稱“學生司”):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主要還是源於結構性的矛盾:一些大學生求職面臨一定困難,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崗位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這種現象可以概括為“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乾”。

二問:近年來,中央和地方都倡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但海南、黑龍江等地的“大學生村官”計畫卻陷入困境。如何看待?

學生司:這些計畫的意圖是好的,方向是對的,但啟動得比較早,要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時代的發展來逐步完善。當然,要從根本上化解這一結構性矛盾,必須依靠更加合理的制度環境,進一步解決編制、經費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問題。

三問:各級政府應如何努力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學生司:一是擴大“增量”,通過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要開發和創造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公益性崗位。二是激活“存量”,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以及城市社區、農村地區吸納大學生就業。三是促進“對接”,搞好公共就業服務,培育並規範市場,促進“人崗匹配”。

四問:前不久,大學生當搓澡工一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更早還有名牌大學畢業生賣肉、擦皮鞋、賣雞蛋的。如何評價這些人的就業選擇?大學生這種“低層次就業”是不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就業難?

學生司:其實沒必要大驚小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現在大學生找一個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一個學生家長都滿意的“理想”工作。我們要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腳踏實地奮鬥,實現了人生價值。

勞動部就“洋快餐用工事件”表態

針對最近輿論比較關注的肯德基、麥當勞低薪待遇大學生兼職工的事件,勞動保障部信長星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此也是高度關注。此前已經責令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專項檢查,廣東省勞動保障廳已經對外發布檢查結果。對於檢查發現存在的侵害勞動者權益問題,勞動保障部門將依照現行法律法規嚴肅處理,今後不論對哪類企業都會始終堅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信長星強調,在校生利用業餘時間勤工儉學是可以不簽勞動契約的。客觀講,勞動法實施以來,勞動力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就業形式、就業方式越來越趨於多元化、多渠道、多樣性。對於新的變化,由此帶來的新的問題,勞動保障部門將會加強調查研究,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進一步完善有關法規和相關政策,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高技能人才短缺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翟燕立表示,全國103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顯示,一季度勞動力的供給仍大於需求。

而勞動力市場中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應求。從供求狀況對比看,各技術等級的求人倍率均大於1,勞動力需求大於供給。其中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程師的求人倍率較大,分別為3.36、2.2和2.07。

全國十大城市崗位需求和求職排行榜顯示,機械冷加工人員、電子元件製造人員、餐廳服務人員、推銷展銷人員、裁剪縫紉人員等職業的用人需求較大。而營業人員、財會人員、社會中介服務人員、美容美髮人員等職業的用人需求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