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求職遇到地方生源保護主義

本報濟南訊 “我很喜歡教書,本想和男朋友一起去他老家,誰料人家說不是當地的不要。”4月17日上午,談及幾次應聘的經歷,山師大文學院應屆畢業生陳玲(化名)很是無奈。陳玲是濟寧人,男友家在省內一沿海城市。“他已經在老家找到了工作,我即便能去,也得改行。”陳玲說。
陳玲剛參加了幾場師範類畢業生招聘會,每一個招聘會場都是人山人海,很多應聘者都背著一大包簡歷,恨不得見到招聘攤位就投上一份。最讓人“緊張”的是用人單位要求越來越高:一般要求本科學歷,英語四級,計算機二級,個別單位甚至明確表示只接收碩士畢業生。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必須來自生源地,只要聽說不是“老鄉”,乾脆連簡歷都不收。還有的用人單位甚至在招聘宣傳材料上直接標明“僅限生源地畢業生”。
很多應聘者為此憤憤不平。在省城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一位畢業生說:“這是一種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如果只招生源地學生,那還有必要出來招聘嗎?等著畢業生回鄉就可以了。招聘應當唯才是用。”也有一些學生對生源地保護持歡迎態度。來自煙臺的小郭告訴記者,他想回老家工作,但是想去的太多了,優秀的人才也不少,如果有了生源地限制,本地畢業生的競爭壓力就會相對小點。除此之外,記者發現,受生源地限制的已不僅是師範類畢業生,一些企事業單位也是明里暗裡把就業崗位留給“老家人”。
“生源地保護與就業難有關。”採訪中,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畢業生就不了業,大多得回當地待業,造成當地就業形勢的緊張。所以,生源地保護已經成為“潛規則”。
面對質疑聲,很多招聘單位聲稱“生源地畢業生好用”。因為他們從老家出來,熟悉老家的風土人情,更容易交流。而且他們的主要關係也在生源地,能留下來安心工作。但是從山東財政學院英語專業畢業的公維強卻不這么認為。他說:“如果還讓畢業生從哪裡來回哪裡去,這實際上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律。這種地方保護主義,不僅不利於人才合理流動和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還會造成‘近親繁殖’或者‘小圈子’現象,終將不利於人才作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