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漢語能力測試要何去和從

  上個周末,從事管理諮詢工作的王浩蕾和其他370多人一起成為滬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參加首次在上海舉行的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

這是一場遲到的考試:因為首次報名人數只有開考最低標準的一半,這場原定於上月下旬舉行的考試才不得不延遲了一個月。於是,人們的議論也隨之而來:母語套用能力也需要測試嗎?如果是,怎樣的測試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為什麼要考試?

即便考試最終還是舉行了,但參考人數之低仍然讓考試陷入尷尬。373人——無論是和上海人口基數或是上海考雅思、托福或gre的人數相比,這個數字都顯得微不足道。

首次登入上海的zhc讓不少市民感到困惑。就在考場之外,記者隨機採訪了十幾位市民,得到的反應大同小異:“我天天說漢語,還用得著測試嗎?這個測試有什麼意義?”zhc上海測試辦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自從宣布進入上海之後,就不停接到市民的諮詢電話,問得最多的就是考試能派什麼用場。

借考試引起對母語的重視?

zhc上海測試辦有關人士告訴記者,zhc的意義之一,就是引起全社會對母語的重視,提升民族文化水準和素質。

然而,zhc是否真能擔此大任,卻讓人有些擔心。在其大綱中有這樣一段:zhc主要考查語言的“形式”而不是“內容”。問題是,只有內容和形式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語言;很多人在漢語表達上的詞不達意,其本質其實是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脫節,而並不只是形式的貧乏。zhc如果真想在提升民族文化水準和素質上發揮作用,恐怕不能僅僅強調形式,這難免會對漢語學習形成誤導。

提供漢語套用能力的測評標準?

zhc的另一個宗旨,是為漢語套用能力提供完整的測評體系,為司法、文教、醫衛、翻譯、諮詢等以漢語言文字為基本工具的行業和崗位提供評判標準。而這一點,倒是得到了不少考生的認同。

田家坪中學韓國班老師沈炯是首批吃螃蟹者之一。他去年曾去加拿大留學半年,後年還要赴南非教授漢語。他告訴記者,漢語教師現在在國外非常受歡迎,但外國人認定執教者漢語水平的標準,不是學歷和文憑,而是相關的等級證書。因此,聽說zhc在滬開考,他毫不猶豫就報了名。

而王浩蕾等另外幾名考生則向記者表示,自己參加考試,不是為了獲得證書,而是想檢驗一下自己的漢語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講,zhc確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從考生的反映來看,它要真正達到這一目的,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銀聯職員許小姐表示,希望考題在設計上能增強套用性,目前還有不少應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