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公考:淡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問題

  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種要素中,淡水資源占有極為特殊的地位。今天的人類,可以沒有石油,可以沒有電力,也可以沒有煤炭,但絕對不能沒有淡水。因為人類沒有石油電力煤炭這些東西,照樣可以生存,至多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但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了水,我們人類連同這個世界就會一同消亡。所以,淡水資源,不僅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制約著人類的生存和生存質量,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資源無法替代的。
  淡水資源是這樣的重要,但長期以來卻受到人類的不公正待遇。不注意珍惜它,保護它。久而久之,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今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世界水大會上,來自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對世界淡水資源的現狀及未來表示了非常的憂慮。有人測算,當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這就是說,在21世紀,全世界面臨著一個共同的課題,就是水資源短缺的挑戰。
  一、我國淡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狀況
中國淡水資源的狀況,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形勢非常嚴峻”。如果具體說,可把它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人多水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北方缺水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大家知道,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就是人多。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步增加,水資源同人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據有關部門測算,當今中國淡水資源的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由於現在已有13億多人口,人均占有量僅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這樣算來,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中度缺水國家的行列。
中國淡水資源不僅不豐富,而且分布十分不均衡,最為缺水的地區主要在北方。據統計,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土地面積只占全國的36.5%,水資源量卻占了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63.5%,而水資源量僅占了19%。水資源最為緊缺的黃、淮、海河流域本身,水資源量只占全國的7.7%。目前,中國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10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線。
  二是水資源污染波及全國。如果從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上說,中國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區域的話,那么,水資源的污染卻是一個具有全國性的問題。而且,越是豐水區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區,往往污染越是嚴重。結果豐水區出現水質性缺水的現象。這是中國水資源更為嚴重的問題。最近,中國水利部門對全國約700條大中河流近10萬公里的河段進行水質檢測,結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嚴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價值。另據調查,目前全國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區,水污染已從江河支流向幹流延伸、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陸域向海域發展、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東部向西部擴展。近年來中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噸的速度增加,全國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億噸,其中約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
  三是用水效率低和過度開發並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灌溉大量採用的還是大漫灌方式。寧夏、內蒙灌區,每畝農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節水灌區高几倍到十幾倍;農業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產單位糧食的用水量是已開發國家的2倍~2.5倍。
農業用水如此,工業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遠低於先進國家75%的水平,單位gdp用水量是先進國家的十幾倍到幾十倍,一些重要產品單位耗水量也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几倍,甚至幾十倍。
  其次是對水資源過度開採的情況日趨嚴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區和山東、山西、內蒙、河南部分地區,區域內有26個大中城市。這個地區也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人均只有293立方米。這些年來,這裡的社會經濟的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同20世紀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積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過水資源的承載力。結果,地表水、地下水長期過度開採,開採率達到98%,遠遠超出40%的警戒線。
據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地下水超採區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56個,擴展到目前的164個,超采面積也由8.7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8萬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100億立方米,有6萬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
  一方面,中國的淡水資源就不夠豐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費,水質的嚴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緊張。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缺水現象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據統計,在正常年景下,中國缺水總量估計已達4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到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有400餘座城市供水不足,較為嚴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淡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 是客觀上的原因,像乾旱缺水,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這些問題,是中國的自然、地理、氣象等多方面客觀條件造成的,可以說這是“天之稟賦”。這些問題,就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看,解決起來,能力還非常有限,只能是熟悉它、適應它,在此基礎上適當改造它。
  二是主觀上的原因,像水的浪費和水的污染,許多都是人為造成的。其中,較為普遍、也最為嚴重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的發展觀以及幹部考核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有些政府官員,把經濟的發展,錯誤地理解為是單一的gdp的發展;把gdp的增長,看作是自己官職升遷的捷徑。有了這樣一個觀念,他們發展經濟就會產生短期行為,用他們習以為常的粗放的方式取得眼前的業績,在資源的利用上大手大腳,甚至為了取得一時的經濟成長,不惜以犧牲污染環境為代價,將成千上萬噸有害物質排泄到江河湖海。
  三是發展和經濟成長方式上的原因。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迅速增加,人口也增加了許多,在人口和經濟總量都有大量增加、而水資源總量大體不變的的情況下,只有用先進的、科學的、節約的經濟成長方式,才能使它們相適應。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問題並沒有解決好。
  四是體制上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水資源的管理,基本上還是單一的、依靠以行政為主導的管理模式,供水和污水處理的主體,絕大多數還是靠國家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水價等促進水資源節約保護的經濟手段沒有形成,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主體沒有節約保護的內在動力,公眾沒有參與到水資源管理中來,使得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等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
  三、淡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治理措施
面對水資源的嚴峻挑戰,中國的決策層和普通百姓都開始行動起來。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挑戰,告誡人們要增強憂患意識,並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改變經濟成長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方針。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有關水資源必須完成的具體管理指標,比如,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調工程進度。中國鬧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別是近20年來的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南多北少的趨勢更加嚴重。這種由自然、地理、氣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水資源分布情況,單用軟科學的辦法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必須用硬辦法。正在進行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硬辦法之一。“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調工程。
  二是進一步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十五”計畫就提出的一項戰略措施。並且取得了明顯成效。它是解決中國乾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進入“十一五”以後,同過去相比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深化節水型社會的建設中,特彆強調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和改變經濟成長方式,不再是gdp決定一切,而是把包括節水指標、治污指標在內的綜合性指標,作為考核幹部政績的依據。
  三是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一)、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重點是合理劃分流域與區域管理的事權。加強流域取用水總量控制、水功能區監督和水量調度管理職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同時,加快水資源統一管理進程,對有關資源管理的職能進行歸併,強化各區域水資源監督管理的能力。鼓勵用水戶參與用水管理,通過多種形式使用水戶參與到水量分配、水價制定等水管理事務中來,促進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的形成。
(二)、推進水務體制改革。重點是,建立健全政企分開、政事分開、責權明晰、運轉協調的水務管理體制。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積極推進水務產業化與市場化進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籌資、市場運作、企業開發的水務良性運行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務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對水務市場的監管,構建有利於水務行業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巨觀政策環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務產業,培育跨區域的大型水務集團,推進水務行業產權制度改革。
(三)、創新水資源管理的內在機制。其中包括,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通過經濟手段的運用,促進全社會建立節水防污的內在激勵機制。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合理、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開徵中央電廠和農業用水水資源費,研究制定促進節水的水資源費收取機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價和城市供水水價。全面開徵污水處理費,並調整費用水平。實行用水超計畫、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適當拉開高耗水行業和其他行業用水差價。制定水權交易市場規則,規範水權轉讓價格,推進水權有償轉讓,實現超用加價、節約有獎、轉讓有償。據了解,到2010年,中國將初步建立起我國節水型社會的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政策、宣傳教育體系,萬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0.45提高到0.5,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基本實現零增長;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務業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堅信,這些目標一定能夠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