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申論文章的審題和立意

一、審題

審題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面、準確的理解題意,就是要對命題的顯隱含義和對寫作的各項要求,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最切確、最深刻的周密分析、辨認和篩選,弄清意圖,把握重點,明確要求,做到不漏不偏,不大不小、避免表面和片面,才能迅速準確破題。

材料就是申論文章的視窗,考生依據材料總結概括出的主要內容或反映的主要問題就是申論文章的精神實質,是申論寫作的依據;申論的考試要求是對論證的限制,尤其是在申論考試中對考試要求的審題更是重要。所以一定要花一定的時間進行審題,否則就會出現離題、偏題、寬題、狹題的現象。一旦如此,將無法彌補。

審題立意的具體過程:

1.讀。包括讀材料和讀考試要求。讀材料就是通過閱讀找出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這在前面概括內容、提出對策的過程中已經完成了。讀考試要求的過程中,要完成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審出文題類型方式,即要審清是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任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演講稿,還是寫一份建議、報告,或者是其他形式。命題類型不同,寫作要求也就不同,寫法也不一樣,忽略命題類型和形式的要求的文章,就不可能符合考試的要求,導致文與題不符。

第二、審出限制條件,(1)審清對論述的內容是否有限制。例如:2003年申論考試第一題是要求從政府職能部門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減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對策建議,供領導參考。這個考試要求是就該問題提出對策建議,而任何的對策建議都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在對問題原因的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因此可以得出該考試要求限制的內容是問題產生的原因和針對這些原因提出的對策。是要求考生分析事故產生的原因及提出保障安全的對策;(2)審出是否有“虛擬身份的設定”。例如,2003年申論考試第二題是要求為設定的發言人擬出一篇現場講話稿或電視講話稿。在做這篇文章的時候,考生就必須以考試設定的人的身份來作這篇文章,也就是說考生在作這篇文章時的身份必須是給定的“虛擬身份”;(3)審清字數限制。即考生必須在申論考試給定的字數範圍內論述,字數過少或超過限定字數都會影響得分。

2.析。針對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得出不同觀點。針對同一個問題,因為分析的角度不同,可以寫出完全不同的文章。例如,可以就問題本身的表現形式、原因、辦法、意義、條件等等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分析;如下面這則材料:

據報導,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每年查獲不滿18歲的刑事作案成員約15萬人,其中中學生尤其是國中生占一半以上,不滿14歲的作案成員1萬人左右,1993年,全國查獲的學生(主要是中學生)犯罪人數84868人,其中搶劫、傷害性搶劫等暴力案件,亦時有所聞。

對這個材料進行分析:為什麼會產生如何之多的校園暴力事件?校園暴力來自何處?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我們的教育是否過於重視對孩子的能力培養,而乎視了對他們的健康心理的培養?面對這種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現狀,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經過多種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觀點。如:校園暴力來自何處、孩子的教育應側重於健康的心理培養、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巨大、加強學校教育等等。

3.立。從上面分析得出的不同觀點,選取最佳者確立為論點:對得出不同觀點進行分析,選取有現實意義、有新意的、自己認識最深刻的、又有材料可寫的、不大不小的一個,作為論點寫成議論文。

二、立意

(一)立意應注意的問題:

1.立意正確

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審題、立意的前提,否則,就不可能準確地把握材料的主要思想傾向,進行正確的立意,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中心主旨和健康的思想內容。立意,從本質上說,是作者對待所寫事物的觀點、態度問題。觀點態度錯了,文章的中心就不可能正確,思想內容也就不可能健康。表面看來,這有些老生常談的味道,但在申論考試中尤其值得強調,這關係到整篇文章的立論能否站穩腳根。這並不是說只能唱讚歌而不能尖銳批判,相反,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的意氣還是要具備的。

2.論點準確、突出、有新意

第一、找好角度,使中心準確

準確,是指確立的文章主旨與命題的含義保持高度一致,不偏離文題的主要指向,論點才能準確。這就需要多種立意當中選取一個角度最好、自己認識最清楚的、有材料可寫的確立為論點進行寫作,才能確保論點準確。

例如:2000年申論考試中,同是針對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有些考生是主要針對分析問題的原因來立意作文,有些考生是針對問題的表現及如何解決問題來立意作文都是可以的。但有些考生從:加強司法建設的方面立意作文,就不是很準確,因為他沒有針對材料的主要問題和考試命題的主要指向作文。

第二、確保論點突出

使文章的論點突出的方法是:

一是要論點單一、集中。論點是文章的靈魂,一篇文章只能集中就一個論題,從一角度,進行論證,才能指向明確。

二是要重複。為避免寫作過程中出現離題、偏題現象,在行文中要不時照應一下論點。確保論點集中、突出的方法是:

(1)文章的題目就是論點。

(2)第二段單獨為一段,點明論點。第一段是要概述材料的主要內容,緊接著下來第二段,要點明論點。

(3)文章的每個分論點都要扣住總論點,每段結尾回扣總論點。

(4)倒數第二段總結論點。

當然,這幾處照應不要單調地重複論點,而應注意用靈活的語言進行表述。

第三、力求論點新穎

所謂新穎,是指確立的論點不落窠臼,能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這就需要擺脫思維定式,關於運用辯證分析的方法,對文題進行多方求異思維。

論點的新穎性一定是建立在對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的。不能為求新穎,偏離材料的主要問題,結果弄巧成拙。

三、立意練習

1、中國目前有超過一億的農民在城市打工,每年又有1500萬新的勞動力大軍湧入城市。進城務工人員在就業過程中存在權益受侵害的現象:第一,一些地方在進城務工人員務工就業的職業、工種等方面,設定了諸多不合理限制。第二,企業用工和勞動管理很不規範,勞動契約簽約率低,履約率更低。第三,勞動崗位極不穩定,報酬難以有效保證,工資水平低,且剋扣、拖欠工資現象嚴重。第四,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第五,基本社會保險普遍缺失。此外,進城務工人員在企事業單位中一般都難以享受到普通城鎮職工的民主權利,基本上處於無權參與管理的地位。

分析:這段話列舉了農民工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權益受侵害的現象,可論證的角度包括:(1)維護農民工權益不受侵害。

(2)為什麼要維護農民工的權益。

(3)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意義。

2、最近,國內一些地區出現了民工短缺情況。企業缺工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製造業聚集地區,重點地區估計缺工10%左右。廣東現有的1900多萬民工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但該地區正是缺工最為嚴重的地區。據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調查和一些專家估計,目前有近200萬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約為10%。其中:深圳現有民工420萬,目前缺口約40萬。東莞最近對1.5萬家使用外來勞動力的企業進行調查,17%的企業表示有用工短缺,缺口近27萬人。福建泉州、莆田兩市用工缺口共約10萬人。浙江溫州等用工較多城市也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難問題。

分析:這段話介紹了國內一些地區出現的民工短缺的情況,可論證的角度包括:

(1)為什麼會產生農民工短缺的問題。

(2)解決農民工短缺的對策。

(3)農民工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日本發明了製造一次性筷子的機器,日本用這種筷子也最多,但日本卻明令禁止用國內木材生產一次性筷子,而全部從國外、主要是從我國和印尼進口,並且施行了嚴格規定,各酒樓食肆必須將用過的筷子送到指定地點回收,用於造紙。據統計,僅此一項;就可為日本節省20%的造紙木材,基本上賺回了進口筷子的資金。日本森林覆蓋率高達65%,而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卻每年出口日本一次性筷子200億雙,折合林木40萬立方米,國內消費也不下此數。而且,我國的一次性筷子,用了就扔;根本沒有回收制度。其他如塑膠等亦如此,造成“白色污染”,這難道不應引起我們的警覺嗎?

分析:這段話通過列舉我國和日本在製造、使用、回收一次性筷子的不同,反映出我國在生態環保方面的落後。可論證的角度包括:

(1)為眼前利益,砍伐森林,勢必因小失大。

(2)為造福後代,必須制止愚昧貪婪,保護自然資源。

(3)我們不做破壞資源又污染環境的傻事。

(4)日本的做法應借鑑。

4、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缺煤、缺電、缺油幾乎同時出現。2003年,我國煤炭生產量達16.67億噸,比上年增長11%,而煤炭供應仍呈現局部緊張局面,特別是部分電廠發電用煤告急;我國原油產量1.7億噸,進口原油和成品油1億多噸,但一些地方仍出現柴油等成品油短缺現象;電力方面,2003年全國累計發電量1910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5%,全國6000千瓦以上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比上年增加390小時,可全國還有20多個省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

分析:這段話介紹了我國能源緊張的問題,可論證的角度包括:

(1)戰略轉變、發展可持續能源。

(2)節約能源。

(3)我國為什麼會出現能源緊張。

5、2004.07.10的一場暴雨,讓北京市城區幾百條路段積水,整個城市交通幾乎癱瘓,給市民帶來了麻煩。2004.07.12一場狂風暴雨突然襲擊上海。雖然降雨持續不到一個小時,但最高降雨量達到了32毫米,最大風力達到罕見的9到11級。暴風雨颳倒多處工棚,致使七人死亡。其中6人為外地來上海務工的農民工,另有40多人受傷。

分析:這段話介紹了北京、上海兩地在2004遭遇的大自然帶來的兩次突然襲擊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損失。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自然災害的表層看問題,應該透過災害的表象看到我國危機管理機制的欠缺。可論證的角度包括:

(1)造成危機管理機制欠缺的原因,如危機管理意識落後、危機管理的制度、立法欠缺等。

(2)完善危機管理機制。

6、5月17日,10歲的國小生周賽因救落水的12歲同伴而不幸被激流吞沒。此後,江蘇省有關部門批准追認他為革命烈士。有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儘管周賽的精神非常可貴,但他在沒有施救能力的情況下挺身救人是不自量力、不應予以提倡的。授予一個巨大的榮譽,就是樹立一個榜樣,就是一種引導,江蘇省有關部門的做法等於鼓勵別的孩子也去做那種無謂的冒險和犧牲。

分析:這段話論述了對於國小生捨己救人的兩種不同觀點,可論證的角度包括:(1)不能鼓勵孩子做無謂的冒險和犧牲。(2)樂於助人的精神還是應該提倡的。(3)授予榮譽是應該的。

7、蘭州《科技鑫報》近日針對城市改造展開的調查就很能說明問題——蘭州的南關什字,原來是何等的繁華,但是隨著道路的擴建,不允許停車的禁令一出,這裡變得蕭條、寂寞。很多大型商場門前冷下車馬稀,有的不得不關門歇業。

這段話記述了道路擴建給南關什字帶來了負面經濟影響,可論證的角度包括:(1)城市要改造、市場也要繁榮,城市管理應有新思路(2)改造意味著為市民和商戶提供更為便利、順暢的環境(3)城市改造應該人性化,充滿商機。

8、《南方周末》報導,深圳市受命進行的政府機構改革試點工作,已醞釀一年多。這一改革的基本思路被稱做“行政三分制”,即將行政管理職能分為決策、執行、監督三部分,使三者在相對分離的基礎上,相輔相成、相互制約而又相互協調。其中決策部分所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讓決策過程“慢下來”,實現慢決策、快執行的良性循環。

這段話記述了深圳市進行機構改革的思路,可論證的角度包括:(1)“行政三分制”政府機構改革的意義。(2)為什麼要讓決策過程“慢下來”。(3)政府機構改革勢在必行。

9、河南焦作市三年來大刀闊斧地改革了地方財政支出管理體制,向公共財政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所謂公共財政,是指各級政府的財政資金(包括稅和費)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收支的各個環節都接受人民監督,公正而且透明。稅費改革的決策權在中央,作為一個地級市,焦作已經在支出體制改革上取得了突破,在政府內部,財政資金運行的透明和監督也已相當到位。但是,市人大作為監督主體,現在還基本上處於缺位狀態。一位北京資深觀察人士指出,公共財政的本義,應是納稅人主導的財政。焦作的改革,實際上仍是政府主導的財政流程的再造。

這段話記述了焦作地方財政支出管理體制改革,可論證的角度包括:(1)對“公共財政”的見解。(2)“公共財政”是一種進步。(3)“公共財政”的不足之處。(4)進行“公共財政”的原因。

10、在“考證時代”,取得mba、mpa、pmp證書早已成為時尚。但面對競爭激烈的職場,有專家指出:人才亟須打造“差別競爭力”。一位想到外企求職的女士說:“為了得到心儀的工作機會,每次幾乎都不得不面對數十名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而與此同時,用人單位也面臨在紛飛而來的雷同求職信中挑選的尷尬境地。專家指出:在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打造“差別競爭力”應得到求職者的重視。從目前個人取向來看,求職者應該認識到,單有一紙證書和文憑並不能保證永恆的優勢,在“人無我有”的情況下,證書尚能顯一時之威;但如果人人持有,求職者就必須精益求精,突出個人的特徵和優勢以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

這段話記述了在目前競爭激烈的職場,打造“差別競爭力”的重要。可論證的角度包括:(1)重在打造“差別競爭力”。(2)證書和文憑並不能證明一定有優勢。(3)必須精益求精,突顯自己獨特的能力。

11、馬太效應中的“馬太”一詞是從《聖經——馬太福音》中假借而來,大意是:越是富有的越容易得到,越是貧窮的越容易推動。人們把它轉移到社會生活的範疇,我們淺薄的認為,有點象生產要素“效率導向”原則和“好鋼要用到刀刃上”原則。

這段話將“馬太效應”運用到了社會生活的範疇,可論證的角度包括:(1)長袖善舞,多錢善賈。(2)禍不單行。(3)要善於抓住關鍵。(4)好鋼要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