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推薦:商業賄賂長期存在原因剖析

(一)、監管體系、法律制度存在漏洞
  第一,關鍵是沒有舉報人保護制度。商業賄賂秘密進行,雖然知情人少,但是肯定有知情人,比如單位的會計。我們必須給知情人提供舉報的安全條件和保護,要讓知情人勇於舉報。因為知情人就是違法者,所以法律必須提供一套舉報人無罪和獎勵制度。現在公安機關也在採用獎勵制度,但是沒有相應的保護制度。有人舉報後,行政執法機關把舉報人暴露出來,這樣舉報人會受到報復。另外,就是行政執法機關如果不認為舉報者舉報的情況是嚴重案件,舉報人也就受不到保護。
  第二是制度不完備,處罰力度小。首先是範圍界定小,商業賄賂應該是指商事活動主體在從事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和商品服務過程中,為了謀取商業利益,故意採取各種財產性或非財產性賄賂手段,侵害正常商業秩序的行為。相比之下,我國相關法律所定義的商業賄賂的範圍要小得多。
比如,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商業賄賂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而經營者的董事、經理、控股人、代理人、雇員等在商業賄賂行為中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他們為共同違法行為主體,應承擔共謀者的刑事、行政責任和民事侵權連帶賠償責任,但因法律沒有規定,這些人便可逍遙法外。
  從法律責任的角度看,對商業賄賂的處罰規定不夠完善,處罰力度不大。比如,對於經營而言,商業賄賂的行政處罰是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對於大的商業賄賂案件來說,比如建築領域和政府採購,契約金額動輒數十億元,行政處罰過於輕微就會失去威懾力。對於受賄者,法律規定就更不清楚了。
因此,對商業賄賂的處罰應該採取更為靈活多樣的方式,根據不同案件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賄賂金額、賄賂情節、危害後果等因素,有效打擊各種商業賄賂行為。
  第三、商業賄賂之所以盛行,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市場經濟規則的不完善,是相關制度設計的不合理,是權力對市場經濟規則粗暴干涉所導致的運行不暢。這些才是商業賄賂多發的真正病根。比如醫藥界,商業賄賂之所以極其盛行,就在於當前的制度設計不合理,導致醫生處方權的尋租空間過大,那些靠“回扣”生存的所謂“醫藥代表”才會應運而生。
第四、多頭監管導致管轄權脫節,放縱犯罪
(二)、政府對商業賄賂行為制止不力。在經濟已開發國家,商業賄賂在其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即已出現。這種現象被當時的經營者認為是一種經營手段,政府對商業賄賂行為也並未加以制止。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無限度的所謂“折扣讓利”以紛繁複雜的形式大量存在,以至於形成了當時的商業習慣。我國在實行計畫經濟體制時期,企業在產品生產、銷售和原材料的供應等方面,全部由國家計畫部門來安排。流通領域裡,國營商業與供銷部門均需嚴格按國家規定的進銷差率,進行一直從貨源供應到批發、零售的一系列流轉活動。由於企業的產、供、銷各環節均受國家計畫調節,企業本無經營自主權,再加上國家對企業與市場又實行嚴格的行政管理,所以,沒有商業賄賂的必要性。
(三)、獨立經濟主體利益驅動。企業與其他經濟組織的財產權,在經濟體制改革中逐漸得到確立。由於每個經濟主體都有著自己的獨立經濟利益,在競爭中,不良經營者就會運用其他不正當競爭手段,實施商業賄賂,爭取交易機會,降低交易成本。
(四)、市場不成熟、資源不夠豐富。我國市場體系還處在進一步完善之中。體制轉軌時期,行政干預經濟的現象依然存在,使以各種手段獲得行政的支持、獲得項目、獲得特許、獲取資源成為可能。商業賄賂是市場不成熟、資源不夠豐富等條件下,滋生的一種醜惡社會現象。
(五)、商業賄賂成本意識。“在中國,商業賄賂已經成為交易成本。結果是,不這樣做,你就沒有競爭力,而最後是我們的經濟秩序被扭曲,而勞動者也無法提高工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