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華談北京公考申論熱點--福利腐敗的三大危害

  中國有句老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某些現象長久以來都被人們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地接受著,即便偶感不平,也不過是發一兩句牢騷罷了,很少會從制度上去追究它們的合法性。譬如,我們常常看到某些人越過候診室里的長龍不用掛號直接就找大夫看病開藥,看到某些人在擁擠不堪的火車站台上拿著個本本向列車員一顯徑直就邁上臥鋪車廂,看到電力局的家屬整日整夜地開著空調每月卻只要出幾十塊錢電費,重點中學教師的小孩不用考試不用交“擇校費”直接就可讀本校,等等。

最近,一個新辭彙——“福利腐敗”成為媒體和公眾的焦點。“福利腐敗”是指一些壟斷性行業將自己掌握的行業資源無償或者廉價地向本行業的職工和家屬提供,在福利的名義下形成的行業腐敗現象。

我們可以將“福利腐敗”的歷史根源一直追尋到存在於計畫經濟時代的“團隊精神”社會福利體系,但那時的得利者群體相當龐大,可供分利的資源卻十分有限,因此,還無法將腐敗、壟斷等概念和福利聯繫起來。福利一旦成為腐敗,便意味著在不成熟市場體系運行下的行業壟斷得以形成。

“福利腐敗”是經濟轉型時期的現象。如果我們忽視它,它就像一顆依附於體制的“毒瘤”,慢慢地侵蝕它的肌體。

首先,從經濟體系的環境――社會來看,“福利腐敗”破壞了社會公平準則,使貧富差距日益拉大。按常理,社會福利應當是由全社會承當,用於幫助、扶持社會弱勢群體的,而不是給收入已經很高的壟斷企業員工的。現在,壟斷企業卻利用公眾給予它們的強勢地位,將企業福利的成本轉嫁於社會,這和“劫貧濟富”沒什麼兩樣,嚴重破壞了社會公平,使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從巨觀的經濟主體——國家來看,“福利腐敗”不僅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還會造成國有資產的巨大流失。由於福利低於市場價甚至是無償的,勢必會使部分剩餘福利進入市場流通,衝擊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例如,福利房被炒賣和火車免票證、學位名額被倒賣便是常見於報端的投機倒把事件。“福利腐敗”最大、最明顯的危害在於把國有資產、稅收等全民財富以福利的名義轉為個人財富。

最後,從微觀的經濟個體――企業來看,“福利腐敗”表面看是壟斷企業本身得利,但實質上它們是在扼殺自身的活力,無異於“慢性自殺”。現在看來,壟斷行業雖然臭名昭著,卻絲毫也不減弱其在公眾眼中“風光無限”的吸引力,可是,如果我們透過這層綺麗的薄紗,直入其內部,理性會讓我們的良知觸目驚心。這何嘗不是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一種活生生解讀呢?一個不斷將經營成本提高的企業,其市場競爭力也必然不斷削弱,在壟斷狀態下,它可以轉嫁給國家,一旦打破壟斷,進入市場競爭狀態,又將如何自存呢?

剷除“福利腐敗”,必須從根子上打破行業壟斷。企業只有面臨市場壓力,才會主動去控制成本,才會有自發消除“福利腐敗”動力。但是,鑒於中國轉型時期的特殊情況,較為現實的做法是,在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同時,通過立法來形成對壟斷企業的制度化約束,像建立公眾廣泛參與的價格聽證制度和專門針對壟斷企業的成本核算制度,出台《反壟斷法》,等等,都是刻不容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