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華談北京公考申論熱點--如何管好“養命錢”?

  社保資金是職工應對生、老、病、殘、失業之急,用來保障基本生活的費用。這“養命錢”的分量很重——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每一位勞動者的心愿與權利;企業及時為職工繳納各項保險資金,體現了責任和後勁兒,利於其吸引人才、做大做強;往大了看,社保資金是構建社會主義保障體系的重要物質基礎,籌措、管理、運用是否得當,是衡量一個社會能否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指標之一。可以說,與其他各類“基金”、“資金”相比,社保資金的“內涵”更加深厚,於民、於企、於國的意義,也更顯重要。

首先,要加強社保資金管理制度體系建設。讓社保資金“收得齊、管得住、用得好”,必須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有配套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領域法規層次仍然不高——針對職工失業、工傷保險等問題,僅有若干“條例”;而對職工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等問題,連“條例”都沒有,還停留在下發“通知”、“決定”的“初級階段”。沒有法律這一“鐵腕”,如何從根本上震懾、抵禦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呢?

管理體制方面,目前我國社保資金的統籌層次還很低,各地社保資金皆由當地社保管理部門掌控。這種現狀,既不利於建立“全國一盤棋”的資金使用方式,也給管理者恣意妄為、違規使用以可乘之機。政策層面,以往一些政策已經明顯滯後,亟須改進。

其次,要提高社保資金管理運用的“透明度”。社保資金不是管理部門的“小金庫”、“零花錢”。這錢,屬於每一名參保人員。所有者有權隨時查詢、檢索資金流轉情況和運用投資方向。出了差錯紕漏,職工也有權問責,並提出追繳、補償要求。然而,我國現有的社保資金管理制度,缺乏讓資金所有者和管理者溝通的橋樑,也缺少一個透明、公開的管理、運作模式,更沒有面向全社會的信息披露制度。人們往往是通過案件了解情況,從罪犯口中得知真相。令人痛心的事實一遍遍催促我們:只有把社保資金放在陽光下,伸向它的黑手才無處遁形。

再次,要完善社保資金的監督、監管制度體系。目前在很多地方,財政、社保、稅務、銀行、審計、工會等多個部門都來參與監管,可是實踐中,又往往“九龍治水”,存有“管理盲點”。明確監管職責、理順監管體制十分必要。

這次審計機關開展的對“三項基金”的審計,反映出基金的管理使用狀況總體是良好的,算是給了廣大百姓一個交代。但畢竟,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國務院要求有關部門切實管好用好基金,確保其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人們也期待著,下次社保資金審計結果出爐時,“養命錢”完好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