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師:規劃實務輔導(一)


2、氣溫:
●城市由於建築密集,往往出現“熱島效應”,在規劃布局時,可增設大面積水體和綠地,以加強對氣溫的調節作用。
3、圖例:
●圖上標識與圖例相符。
4、比例尺:
●市域城鎮1:5萬 至1:20萬
●總體規劃大、中城市 1:1萬至1:2.5萬
小城市1:5千至1:1萬
建制鎮1:5千
5、成果:(文本和圖紙說明書及基礎資料、專題報告)
6、編制資質:
●甲級不限
●乙級:20萬人口以下總規、各種專項規劃、大型工程項目規劃選址意見書
●丙級:建制鎮總規,20萬人口以下的詳規和專項規劃,中小型工程項目選址的可行性研究
7、人口規模:一般城鎮≤20萬人中等城市 50-20萬人
重要城市150-50萬人 特別重要城市≥150萬人
8、用地規模:
●一般為人均100㎡左右,用地偏緊可控制在80㎡內
●少數特殊的不應超過120㎡
9、城市化水平:避免過高
10、用地比例:居住20-32﹪工業15-25﹪
 道路8-15﹪道路廣場8-15﹪
11、人均指標:居住18-28㎡/人工業10-25㎡/人(<30㎡/人
 綠地≥9.0㎡ /人道路廣場7-15㎡/人
12、用地坡度:工業0.5-2﹪鐵路廣場0-0.25﹪
居住0.3-10﹪機場0.5-1﹪
13、規劃區範圍的確定:對規劃區(主城區)範圍外的重點控制區。開發區規劃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並依法實施規劃管理。
二、總體布局
1、城市格局合理,結構合理
●集中緊湊型:城市各項主要用地較集中,便於集中設定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和市政工程設施,又可節省建設投資,一般中、小城市大多採用這種布局形式。
●分散疏鬆型: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礦藏資源或交通幹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分組,就近生產組織生活的布局形式,彼此聯繫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設施的投資會高一些,通常是大城市和地形限制的城市。
●集中與分散型:主城區與外圍具有不同功能的組團,主城與外圍組團間布置綠化隔離帶。
2、功能分區明確
1工業用地
● 工業區與居住區間有方便的聯繫,職工上、下班有便捷的交通條件。
● 避免工業區對居住區的干擾、污染。如風向的上、下及綠化防護隔離帶、排放污水設在河流的下游,且在居住區的一端。
● 工業區中對有大量勞動力的工業或婦女勞動力多的工業,應接近生活區。電子、縫紉、手工分散在居住的獨立地段,機械、紡織在城市邊緣獨立地段。
● 工業區與居住區具體布置中、應有利於職工步行上、下班,同時考慮便於開闢公交路線,使交通負荷均衡,但工業與居住區若離若即,避免單間交通,防止工業區包圍城市。
● 工業區注重運輸聯繫:
※ 耗能:年運量10萬t以上的,並直接來自鐵路的貨物,應敷設鐵路專用線,或設定工業編組站。
※ 注意進線方向,避免進入工業區的主幹道垂直直交。
※ 鐵路貨物接近工業區,並按需要分設幾處。
※ 減少中轉運輸、減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壓力。
● 沿江靠河的工廠:
※主要有造船廠、造紙廠、木材廠、化肥廠、印染廠等。
※注意岸線的合理利用。
※對以公路運輸為主的工廠,可遠些,以免占用岸線。
● 沿對外交通的工廠:
※通常在城市邊緣地段,合理組織工廠出入口廠外道路的交叉,避免過多干擾對外交通。
● 隔離工業
※遠離城市的獨立地段。
※化工、冶金業工廠與城市保持距離,設防護帶500-800米以上。
● 有協作的工廠
※就近集中布置,可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轉運、降低生產成本。
※減少對城市交通的壓力,形成產業鏈。
● 舊城區的工廠:
※分散幾處的、要調整集中或創造條件遷址新建。
● 盆地、峽谷地段:
※靜風頻率高,不宜擺放污染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