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和互動:國家司法考試應該是榜樣

  一年一度的國家司法考試已於9月18日結束,9月19日,法務部網站和《法制日報》刊登了考試試題,並將於近日內給出參考答案供考生提出異議。這項法律從業者的入門資格考試,因其試題難度之大、合格率之低,近年來逐漸獲得了“天下第一考”的“美譽”。

通常關於一項考試的遴選過程,大家難免抱怨其中是非曲直的潛規則,有人甚至因此而信奉“功夫在考場之外”。但根據筆者的體會,考生對於國家司法考試,除了“試題偏難”的感嘆之外,卻很少有人質疑考試本身的公正性,這得益於國家司法考試遵從著一套公開透明和雙向互動的規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套規則如能再進一步完善,則完全能夠成為中國其他諸多考試的模範樣本。

國人大多也具有“身經百戰”的考試經驗,我們不妨對照司法考試的規則,看看社會中許多其他考試問題出在哪?君不見,從聯考到研究生入學考試,從英語四、六級考試到公務員考試,從名目繁多的職業資格考試到外國在華組織的tofel、gre考試,考試結束後,我們有多少能在第一時間知道試題原文和權威性的參考答案?即使知道,我們又能否向參考答案提出異議?

俗話說“是非自有公論”,但考試這道關乎國人前途命運的門檻,往往並沒有公論的機會。不僅如此,對於某些考試來說,試後的考題甚至成為不可泄露的“天機”。結果自然是:一場考試之後,考生只有焦灼等待通知分數的命運;時至揭榜之日,成者欣喜,敗者悵然,卻無人清楚地知道成在何處,敗在哪裡?考生和命題者沒有機會交流互動,更遑論萬一試題或者答案失誤時有可能修正錯誤。於是乎,考試真的成了一場“一裁終局”的缺席審判,考生不能自我辯護和提出質疑,也不能提出理由進行“抗訴”,只有黯然服判!

另一方面,即使對那些有幸通過考試的考生而言,試題中個別不會解決或者存有疑惑的問題,考試後還是不明就理,繼續稀里糊塗。舉個簡單的例子,通過聯考的讀者諸君,對於當年的聯考試題,可曾至今尚有不明確的地方?或許大多數人對此並不深究,不過恐怕也正是考生沒有機會提出異議,才讓我們習慣於“只要通過就萬事大吉,答案是否客觀正確隨他去吧”。

我們是一個“考試大國”,大江南北,各個層面,幾乎每天都在考試,不論是力圖選拔國家棟樑也好,授予特殊資質也好,公正必須作為其第一原則。而且,考試是對考生知識水平的考查,也對其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大概不能指望一個藉助旁門左道通過考試的人,去憑藉考試合格所帶給他的榮耀與資歷去認認真真地回報社會;同樣,一場不給社會質疑者提供機會的考試,估計對選拔胸襟坦蕩、從諫如流的光明正大之士也會有不利的影響。

相反,如果考試規則的導向是公開透明的,那么應考者的複習策略也將是專一正常的,不會將希望寄托在考場之外的人情與暗箱;如果考試規則是包容的,允許考生髮表不同意見且能擇其善者而從之,那么我們才有理由期待:持有這場考試合格證書的考生,在日後工作和生活中更可能秉承同樣的包容與雅量。幸運的是,在選拔國家法律專業人士的考試中,我們率先採納了公開透明和雙向互動的考試規則,而它恰好符合公正、包容、理性、辯論的法治精神。

當然,司法考試對於考生所提異議的接受度如何,最終制訂的閱卷標準答案是否有效吸納了那些確有見地考生的異議,目前尚未見到官方公布。對於主考和考生雙方而言,司法考試正是對於法治精神的一次國家級的專業操練,我們期待有關方面能夠進一步完善它,更能為其他諸多考試提供可供借鑑的良好樣本。